兩所製造共產幹部的大學:《留俄回憶錄》選摘(1)

2018-09-13 05:10

? 人氣

中國與北韓邊界,左起:金日成、毛澤東、史達林(AP)
校長拉狄克雖是共產國際的重要角色,卻有一種學者風度,相當得到學生的好感。可惜在校不過年餘,因俄共鬧黨派關係,被副校長史達林之親信米夫取而代之。圖為金日成、毛澤東、史達林。(資料照,AP)

東大和孫大都是直隸於共產國際的東方部,因之它的教育宗旨和方針,也沒有大的差異。兩校雖名為大學,其實都只相當中國現在大學組織的一個系,不過人數多一點而已。主要課程,有唯物史觀、政治經濟、西方革命史、俄國革命史、社會形式發展史等,都是根據馬列主義所構成出來的東西。教授除俄國人以外,以德國人較多。中國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最初是不懂俄文的,教授多以英、德、法文講課。分班上課,每班二十餘人。因教授不少,翻譯人員就缺乏了。上課、講演、出門參觀既要翻譯,大批的講義更要翻成中文。在這情形之下,學校當局又得設法培植翻譯人才。同時,講義出產本來是用油印可以對付的,後來多了,抄寫和印刷也成了問題,為了克服這一困難,學校又在中國買了一部印刷機和字模,並雇去幾個中國印刷工人。草創的艱難,即此可以見之,其餘則尚非我們直接感到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東大中國班的學生原來不過二三十人。共產黨在廣州南昌暴動之後,其黨徒逃往莫斯科者甚多,漸次增加到三四百人,除原有的政治班外,另外開設兩個新的班,一為軍事班,專門訓練軍事下級幹部,一為預備班,容納一批程度低淺的工農份子。但是女生極少,總其不過七個娃娃,這種陽盛陰衰的現象,是男生們最感苦悶的地方,也是後來東大併入孫大成功條件之一。蓋俄國共產黨自列寧死後,史達林與托洛斯基派的鬥爭,已日趨明朗。中國學生,後來亦大半捲進了這一旋渦。以反對「旅莫支部」(原係中國共產黨駐俄黨部)餘孽為藉口,掀起無法調和的鬥爭。於是第三國際東方部,乃決定將東大(僅中國班)與孫大合併。究竟東大併入孫大,抑孫大併入東大?因之又引起了蘇勉斯基與米夫之間的爭端。而中國學生的意見,孫大的不想入東大,東大的則想進孫大,認為孫大有三多:中國人多,女孩子多,自由得多。米夫得了中國學生的支持,再通過一點路線,終於占了上風。一九二九年東大的政治班和預備班實行併入孫大,軍事班則分配於各軍事學校,東大與中國人的關係即從此斷絕,蘇勉斯基不久亦憤而辭職。

孫大的學生,第一、二期原來已有三百人,女的約占十分之二三。大部分是從中國去的,極少部分是從德、法等國去的。因之份子異常複雜,有少爺、小姐、太太和姨太太,有軍人、工人、農人,最多的是學生,照共產黨分階級的說法,百分之八九十是小資產階級。這樣,程度就自然不齊了,有大學畢業或大學教授,最低的小學沒有畢業或根本未進過學校的也有,共產黨在廣州南昌暴動以後,中國的學生陡然增加,但程度就更差了。第一、二期畢業的學生,因我國內清黨的關係,國民黨員即被分批遣送回國,而共產黨認為「反動」最烈的份子,則安置在外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留下的共產黨員,則強迫學習軍事,分配在步兵、砲兵、空軍(馮玉祥原來派一批人在那裡)及射擊等學校,少數人則進了陸軍大學(原來有賀某王某周某三人在本校)和紅軍政治大學。今日共產黨軍中的高級幹部,大半還是以這些學生為主。從此以後,孫大則變成了共產黨的清一色。共產國際從該校源源製造出來的中國共產黨幹部,就不知有多少。中國共產黨內部,國際派陳紹禹等與土著派毛澤東等之鬥爭,亦即種根於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