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伐「檜」種「杉」——日據時期錯誤的造林政策

2018-09-02 07:10

? 人氣

國民政府播遷來臺後,在眾多接受日本農學教育學者的堅持與誤導下,仍遵循舊有的錯誤林業政策,由於柳杉結實率非常低,因此在1990年(民國八十年代)前,每年都需要從日本進口大批柳杉種子,最高峰時每年需從日本進口60,000公升的種子。至今柳杉在臺灣的種植已經進入第三代,除了林相單調造成土壤愈來愈貧脊,使得樹幹愈來愈細外,最麻煩的是柳杉至今仍無法在臺灣的野地繁衍(無法自行育種),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人為種植,柳杉最終將在臺灣消失(註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同一時間,國府的林業單位也開始嘗試復育臺灣特有原生本土樹種。隨著山林保育的觀念崛起,1989年(民國七十八年)起,政府的林業政策基本上是禁止採伐原始林木的,到1992年(民國八十一年度)正式全面禁伐天然林。這使得山林得到喘息,但專家也指出,若沒有適度的疏伐與撫育管理,仍然會影響樹木的生長與發育。因為種植過密的樹林,陽光無法照射進來,使得樹冠層之下只有逕流以及很厚的腐植質,這並不利於野生動物的生長繁殖,適度的疏伐可以讓陽光進入,就可以讓地被物(Ground-cover)活起來,吸引囓齒類動物進入,才能讓整個生態系活過來。一般檜木的可伐期定為80年,臺灣森林面積有210萬公頃、覆蓋率超過58%(註八),在世界的排名屬於前段班次。

過度砍伐樟樹 導致臺灣失去樟樹王國美譽

為了推行樟腦專賣,日本總督府在1918年開始實施全島樟樹清查,原本希望能在三年內調查完成,但實施之後才發覺困難度比預估底高出太多,最後耗費兩倍的時間,終於在1924年完成。當時估計全臺樟樹分佈面積約有110多萬甲,計有180餘株,換算可煉製樟腦1億500萬斤,以年產量500萬斤來計算,推估可砍伐約20~30年(註九)。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化學工業尚未像今日這樣發達,樟腦可以用來生產賽璐珞(Celluloid Nitrate,以硝化纖維和樟腦製作出來類似人造塑膠的熱可塑性樹脂)、無煙火藥等,當然也是醫療用品、香料的重要原料之一,因此樟腦被日本人當成「戰略物質」而拼命囤積。這使得原本遍佈臺灣中低海拔(1,500公尺)的天然樟樹林,漸漸被被砍伐殆盡。之後日本人因燃料需求暢旺,木炭的生產持續上揚,為了提供足夠的相思樹木材(Acacia confusa,又名:臺灣相思、香絲樹、相思仔、假葉豆)來製作木炭,於是在砍伐了樟樹之後就補種上原產於恆春半島,屬於耐旱、防風的相思木。相思樹之名,緣自晉朝干寶(286~336)所寫的《搜神記》:「大夫韓馮妻美,宋康王奪之,馮自殺,妻投台下死。王怒,令塚相望。宿昔有文梓木,生二塚端,根交於下,枝錯其上,宋王哀之,因號其木爲相思樹。」(註十)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賈忠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