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三駕馬車」還行不行?疫後半年數據,透露哪些端倪

2023-07-21 11:07

? 人氣

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日子都不好過。5月,韓國出口同比下降15.2%,在4月深度跌幅基礎上繼續下滑0.9個百分點。5月,越南的出口同比下跌5.9%,已經連續四個月下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稱,過去12-18個月裡,歐美國家貨幣政策的急劇收緊,以及最近西方銀行業面臨壓力,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復蘇之路帶來憂慮。

美聯儲加息的目的是遏制通貨膨脹,但連續加息後仍保持在高位,使企業和個人借貸成本變高,壓抑了全球主要市場的需求,進而減少了國際訂單的數量。

「聖嬰現象的提前到來有可能在未來幾個月一定程度上促進貿易。」經濟學人智庫(EIU)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蘇月向BBC表示,世界各地的熱浪可能會刺激中國制冷設備的出口。東盟國家(如越南)的電力短缺可能會給供應鏈更具彈性的中國帶來機遇。

「我們預計,由於發電需求以及對國內採礦活動監管的收緊,煤炭進口量將會增加,尤其是最近在中國北方發生了因非法採煤活動導致的死亡事故之後。儘管如此,我們預計短期內貿易表現仍將面臨壓力,在第三季度末之前不太可能出現改善。」蘇月稱。

高鐵
中國曾在2008年通過對基礎設施的大量投入刺激經濟。

投資不振與債務困境

相比於外貿和消費,一般認為中國政府對投資力度的把控更有主動性。

根據本周中國統計部門的數據,2023年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同比成長3.8%,雖然略微好於市場預期,但低於GDP 的整體成長。

如果看得更仔細,會發現投資上的分化。政府主導能力最強的基建,在上半年同比成長7.2%。

房地產市場再次下探被認為是近期經濟修復放緩的最重要原因,上半年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7.9%。6月當月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20.6%,連續兩個月降幅超20%。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旦出現放緩跡象,中國執政者往往通過增加投資刺激經濟。國家資本主義的經濟模式使政府對於要素的調動能力遠超其他市場經濟國家。

比如,當2008年經濟危機來襲時,中國政府推出了號稱「四萬億」的投資計劃,大量的錢注入經濟,基建狂潮成為托底經濟的主力——一夜之間,中國發改委放鬆審批條件,密集同意28個城市的地鐵規劃,僅此一項投資超過萬億(兆)

再比如,2016年,中國開啟一輪棚改貨幣化,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再次量價齊升,房企們通過激進的高槓桿操作,搭上政策的東風,瞬間膨脹,也將恒大老闆許家印推上中國首富的位置。

然而一次次通過政府投資拉動經濟的激進措施在此後多年被經濟學家詬病為「飲鴆止渴」。雖然維持住短期GDP成長,但使中國政府債務激增,產能過剩加劇,直到今日還在消化其中惡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