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專欄:愈文明的社會愈脆弱?

2018-08-26 07:00

? 人氣

馬雅社會的生產、資源競爭與文明複雜性之間嚴重失衡,甚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脆弱狀態。千餘年後的今日,人類對於所謂社會複雜性的掌握能力,恐與十世紀的馬雅人無異。(HJPD@Wikipedia / CC BY 3.0)

馬雅社會的生產、資源競爭與文明複雜性之間嚴重失衡,甚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脆弱狀態。千餘年後的今日,人類對於所謂社會複雜性的掌握能力,恐與十世紀的馬雅人無異。(HJPD@Wikipedia / CC BY 3.0)

對文明的追求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之路,但相伴而來的社會複雜性,往往又是造成社會擾動與混亂的關鍵,一如至今仍讓考古學家們傾心不已、位於中美洲的古馬雅文明(Maya)。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據現有考古資料推估,源自西元前三千年的馬雅文明,於西元三至十世紀間到達全盛期(又稱為古典期),並在科學(如天文學、曆法、數學、工程學)、農業、文化與藝術(如象形文字系統、編年史、雕刻、繪畫)等層面有相當卓越的成就,理應像西元七至十世紀間的東方盛唐一樣,留下龐大、可供仿效與延續的文化資產,但發展鼎盛的馬雅文明卻在十世紀消聲匿跡。此一巨變的成因,後世學者各有見解與推論,而大多數人較信服的是當時社會過度發展,造成古典期馬雅文明的消逝(之後的後古典期馬雅文明於十六世紀遭西班牙殖民時摧毀)。

具體地說,當時握有知識與文化權力的菁英階層(絕大多數馬雅人並無習字的權利),透過官僚主義和各種昂貴的宗教儀式,極力發展科學、農業、文化與藝術,而使文明的複雜性大增,社會維繫與運作成本也跟著上升。但龐大的社會利益卻集中在不直接參與資源生產的貴族、祭司等菁英階級之手,使社會資源不足與無效率更加惡化,導致以爭奪資源為主的爭戰不斷。

再加上馬雅社會使用的刀耕火種法(將樹木砍伐與乾燥後,再焚燒成灰做為肥料),雖能種植出玉米等經濟作物,卻為了支應愈見密集的人口所需,讓大量雨林生態與耕地遭受破壞。

於是馬雅社會的生產、資源競爭與文明複雜性之間嚴重失衡,甚至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遂落入難以為繼的脆弱狀態。

千餘年後的今日,人類追求與完善社會文明的腳步未曾停歇,甚至在科技進步的助拳下,發展得更為快速。但對於社會複雜性的掌握能力,恐與十世紀的馬雅人無異。與社會系統複雜性相關的投資,僅能落入到邊際效益遞減的陷阱;同樣再現了生產、資源競爭、文明複雜性之間的失衡,以及資源被少數人把持的不均現象。

就這樣,文明發展必須以複雜性做為實際形態的迷思,一直遮掩著社會系統的脆弱性,直到真相被揭穿。

就像曾自豪能掌控複雜性的金融市場,最終仍難逃二○○八年金融海嘯的反噬一樣。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642期,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