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私立國中應關注辦學品質,而非考試招生

2023-05-22 05:50

? 人氣

中學特殊課程教室,示意圖。(資料照,蔡親傑攝)

中學特殊課程教室,示意圖。(資料照,蔡親傑攝)

2023年3月,部分私立國中新生入學考試盛況,引發注目。批評者紛紛指出,這種獨尊智育、考試招生的方式是在開教育倒車,更迫使小學生須長年補習以便應考;考試之外,又有多元入學方案,導致小學生為取得入學門票,必須從四、五年級起就要努力參加各種檢定、競賽,忙得焦頭爛額。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事實上,早在2021年,私中考試招生現象已引發朝野部分立委的關注,並曾試圖提案修法。2022年,同一議題持續發酵,部分立委再度批判,教育部也表態主張國民中小學階段應落實教育機會均等,並貫徹實施教學正常化,而國中招生不應使用考試來篩選學生。在這樣的壓力下,有35所私中決定連署同意於112學年起廢除筆試,全面採多元入學。不過,多元入學方案卻讓招生標準及流程複雜化,而獨尊智育成績的取向並無更動,引來「換湯不換藥」的訾議。

由於這種巧立名目篩選學生的亂象,嚴重損壞國民教育精神,也衝擊不少小學生的快樂童年,因此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已連續兩年高聲批判,要求禁止私立國中考試招生、能力編班,呼應教育部及立委的主張。

為何私立國中可以如此獨特,堂而皇之地辦理考試,以成績來篩選國小應屆畢業生呢?細查《私立學校法》沿革,目前引發討論的第57條,始於2007年12月,為當年各黨團協商之後通過的新修條文,規定私校經政府主管機關評鑑辦理完善,績效卓著者,有五大事項之辦理,報經同意後,得不受本法及相關法令規定之限制,這其中就包括「入學方式及其名額之分配」。同一條文中,亦明定「私立國民中小學校非政府捐助設立且未接受政府獎補助者,經報請學校主管機關備查,其辦理前項各款事項,得不受本法及相關法令之限制。」由此可知,這個目前備受重視的議題是晚近十年來才逐漸浮現的,由於同時涉及「私人興學」、「教育自由化」、「教學正常化」、「全面免試、就近入學」、「快樂童年」等議題,引來多方論辯,各有主張。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以及批判呢?

首先,目前私立學校的經營出現兩極化現象,在少子化趨勢中,部分私校搖搖欲墜,但也有部分私校,尤其是私立國中小,能夠同時具有《私立學校法》明列的「辦理完善,績效卓著」、「未接受政府獎補助」等條件,得以自辦考試招生。

私立國中為何能夠不拿政府補助呢?關鍵自然是招生狀況好,學費收入高,財力雄厚。而用考試篩選新生入學,被視為成功模式的根本。換個角度來看,私立國中之所以不拿取政府補助,圖的自然是可以考試招生,以便錄取成績優、家境好的國小畢業生。進一步言,這些成功的私校通常兼辦國、高中,採取「大國中、小高中」模式,國中部學生較多,高中部學生較少。國中生在學三年後,學校將會採取各種策略,把成績優異的學生留下直升,然後再輔以考試招生方式,補進一些成績好的他校國中畢業生,共組成績實力堅強的高中部,衝高頂尖大學、熱門科系錄取率。這或許就是所謂的「辦理完善,績效卓著」。因此,「有遠見」的家長們自然會捧著大把鈔票爭取私中入學機會,想盡辦法讓家中小學生贏在起跑點上。

20200519- 學校實施遠距教學, 教室空景示意圖 。(柯承惠攝)
教室空景,示意圖 。(資料照,柯承惠攝)

其次,就辦學績優的私立國中而言,當然不會僅憑「考試招生」這一招,即能所向無敵。仔細分析這些私校的三年課程,絕非僅限於國家課綱的規定而已,他們往往會增加不少特色課程,以及傳統的應考訓練,甚至會以「實驗教育」之名,拓展更大的課程及教學彈性,而且不論部定或校訂課程,私立國中經常是重金禮聘名師、外籍教師任教,以優秀的教學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品質與考試成績,這些都是不爭的事實,也正是辦學亮點,以及學校的競爭優勢所在。

這些成功的私校之所以能夠提升課程及教學品質,自然是一分錢一分貨,而大手筆的成本,則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家長願意支付,學校當然想辦法滿足家長的期望。

從過往許多學術研究可知,家庭社經背景高,擁有良好的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階級複製的效果通常明顯,孩子的學習成就和生涯發展往往優於一般同儕。這一類孩子聚集在私立國中,享有優秀的師資和課程,真要說贏在起跑點上,他們是最具贏家資格的。

第三,過去私人興學主要是補公校之不足,這在高職教育階段最是明顯。至於國中部分,「補公校之不足」的最顯著貢獻,當推1968年實施的「代用國民中學」。當年推動九年國教,為便利學童就近入學,必須先落實「一鄉鎮一國中」政策,但行政院苦於財源短缺、籌建學校不易,因此由臺灣省政府教育廳徵用省內部分私立學校,尤其是公校較不足的中、南部,鼓勵私校「提供校產,服務國教」,成為「代用國中」。這些私校須按公校標準收費,學費差額由政府補助,從政府而言,雖然撥付補助款,但節省了設校經費,有助於加速實現「一鄉鎮一國中」目標。五十多年過去了,當年一百多所代用國中在各種因素影響下紛紛轉型或停辦,迄今僅剩四所。但隨著少子化趨勢,不少中小學面臨減班、廢校危機,代用國中卻因「私校管理、公校收費」,反而讓家長趨之若鶩,學生人數逆勢成長。

不過,當年仍然有許多不接受政府徵用的私立國中,他們的生源主要就來自於願意花大錢的家庭,但招生方式未必是考試篩選。由於學生們通常擁有較好的經濟、文化、社會資本,在學校悉心調教下,畢業生升學成績往往優於公校。

對比當年,現今的私人興學已非補公校之不足,辦學績效佳的私校普遍無懼少子化趨勢;至於想把孩子送進私立國中,尤其是報名人數已過多的私校,那些家庭本身通常條件優異,私校無論如何招生,注定享有這等厚實基礎,公校難望其項背。

綜上所論,在國民教育階段,法規同意家長可以將孩子送進私校就讀,這當然是在回應家長選擇權,而私校擁有在師資、課程、教學上的規劃權利,這當然是在回應辦學自由、支持私人興學。目前的爭議點是在:不愁生源及財源的私立國中,在報名踴躍的榮景中該以何種方式取捨新生?這幾年來批評者一直鼓吹以「抽籤」來取捨,而私立國中則堅決反對,力求維持考試或多元入學方式。

如果從《私立學校法》沿革來看,私立國中得以全面考試招生,乃晚近之事,但私中成功模式中數十年來一直存在的則是良好環境、豐富資源、多元課程、優良師資等,這在現今講求國際視野、專題探究與實作、高層次思考的教育趨勢中,更具優勢,自然能夠繼續吸引一群願意支付高額學雜費的家長,以及整體素質優於平均的學生。對比上述各種優勢條件,「考試招生」似乎只是後來的錦上添花之舉。

另一方面,如果私中考試招生已引發一些外溢效果,例如導致部分小學生的惡性競爭、惡性補習等有礙於「教學正常化」或「快樂童年」的現象,這就必須重視。雖然有人說遭受波及的人數並不多,可能只有數千人,或說讓小學生進入「過度軍備競賽」是家長個人行為,非私中所願,這些說法其實都屬推託之詞。

限制私立國中以考試招生,衡量的是目前已經衍生的對於小學生之影響,而整體來看,這個限制對於辦學優異私校的影響似乎不大。私立國中的辦學自由依舊受到法規保障,而辦學績效仍將在充分生源、財源基礎上,透過良好的課程與教學品質繼續發展。這個真實世界的硬道理,顯然顛撲不破。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