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毅觀點:經濟滯脹與經濟智障,以美國聯準會與日本銀行為例

2023-05-01 07:10

? 人氣

針對成本推升的通膨,採行貨幣政策,問題到底出在哪?

用貨幣政策工具來處理由供給面所引起的物價衝擊,則是將原本尚可運行順暢的實體經濟,硬生生的運轉動能掐死來做為代價,以求換取削弱通膨來作為目的。這絕不是任何負責任並有擔當的政府決策者所應該做的事,因為這等同是不帶任何理由的剝奪廣大無辜民眾的工作權,尤其是生活在社會底部的勞動階層(但對絕大多數的政治精英與1%金字塔頂端的富裕階層而言,則絲毫影響不大),而所受到的衝擊更是深遠 (越來越多企業裁員的壞消息出現: 美國企業Q1宣告裁員創2020年同期最高,科技業佔38%; 就業上冷下熱》美國科技業帶頭裁員 Google、臉書和Netflix炒人超過8萬; 華爾街裁員潮又+1 花旗集團傳將砍百人)。再接續把此篇文章的主題論述前,筆者先用基本的經濟原理與幾個簡單的圖示,來說明採用貨幣政策來解決當前通膨的錯誤之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需求拉升的通膨,(作者提供)
圖1、需求拉升的通膨,(作者提供)

需求驅動的通膨:

圖1是央行決策者會在心中放置最簡明的總經模型圖,簡單來說就是會根據此模型背後的邏輯變化,從事貨幣政策的操作。

在a點(Y* P*)的經濟是處於不冷不熱的均衡狀態。假設需求曲線從總需求1向外移到總需求2,需求面驅動的通膨壓力區就會形成(紅圈:需求>供給)。此時在沒有任何外力的介入下(例如政府干預)市場會自動因供給需求短暫失衡,開始調整(紅箭頭)。整個過程結束後,新物價均衡點會因強勁需求的推升而產生(a點移到b點: 更高的經濟成長與物價),但經濟有過熱的疑慮 (需求還是超出經濟體能負荷的長期供給量)。在此情況下,緊縮的貨幣政策 (升息或減少貨幣供給量)就是合適的政策工具,要把經濟再度拉回總需求=短期總供給=長期供給(a 點)。

實施緊縮的貨幣政策後,比較好的結果就是把過熱的經濟拉回均衡的狀態(總需求2回到總需求1)。但也有可能,政策調控的力道太大,讓經濟暫時進入衰退 (總需求1進一步再往總需求3的方向移動,達到c點: 經濟衰退,通膨大幅放緩,形成「經濟硬著陸」),但只要不要讓經濟活動波動太大與減緩過長,基本上無大礙,最終還是可以讓市場發揮力量調控或用貨幣/財政政策相互搭配,刺激需求,讓經濟再次回到均衡a點。

這裡需要特別點出,央行官員在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時最大的難在於如何拿捏地恰到好處,實現所謂的「經濟軟著陸」。經濟活動與金融市場走勢有高度複雜的特性,畢竟不是像自然科學,通常有一定的慣性與規律,社會科學裡有太多「人」的因素從中作用,更麻煩的是總體經濟學經過約一個世紀的發展,又套用太多只適用於自然科學的數學模型與用一堆不切實際的假設,用我們常說的一句諺語:「一樣米養百樣人」,如何能用幾個簡單的假設就能有代表性,套在多數人身上呢? 也因此任何政策實施後的效應往往沒人說的準。要讓通膨回到事前設定的目標範圍,同時又不會將經濟推入衰退的窘境,對於央行的官員們,精準操作貨幣政策往往是一門藝術。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