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文:創造經濟─專業治國,全球開放

2023-04-24 06:40

? 人氣

出入境飛機,示意圖。(資料照,方炳超攝)

出入境飛機,示意圖。(資料照,方炳超攝)

接下來,我想談談台灣目前的經濟困境。我們當然都希望台灣有良好的經濟發展,但要想好好發展經濟,就必須做到兩點:對外,要為台灣經濟創造一個有利的外在環境。對內,內部的經濟政策,特別是能源政策,千萬不要再被意識形態綁架,而是要專家治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全球化的世界,在2008年WTO杜哈回合談判正式破局以後,全球化就已經出現問題了。隨之而來的是雙邊與區域經濟組織的快速興起。美國總統川普上台以後,以美國利益為首要考量的逆全球化更快速影響了這個世界,拜登上台以後,川規拜隨。於是參與雙邊關係與區域組織就顯得更格外重要了。

目前兩岸關係是以對抗冰冷為主軸,因此,從2016年蔡英文總統上台以後,兩岸協商完全斷裂,也沒有簽署任何一項協議,對需要外貿的台灣而言,這是極不利的。更重要的是,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在去年(2022年)元旦正式上路後,台灣的外貿環境條件就更為險惡了。

我前面提過,要把台灣打造成全球非戰和平區。這個核心政策也是打通台灣任督二脈最核心的穴道所在。各位可以想想,目前兩岸兵凶戰危, 無論是否真正有戰爭發生,只要台灣處在可能會有戰爭的陰影下,全球的大企業或資本誰還會在台灣進行長期的佈局呢?而台灣的企業也會被迫出走,這必將使得台灣經濟環境不斷惡化。而如果台灣成為全球非戰和平區,又與大陸有著真正和平的關係,全球500大企業一定爭相來台設立據點。因此,有真正和平的保障,乃是台灣經濟唯一的出路。

台灣是一個小島,有了和平以後,台灣需要的就是開放。即使這個世界的產業鍊正在被切割中,儘管全球的貿易受到政治的左右,但是台灣必須是個開放的台灣。我們要簡化便捷我們的法令規章,讓全世界的資金與人才可以更方便的進入台灣、留在台灣。

在對待外國人方面,我多年前在台灣大學的學術期刊上,即公開主張,對於那些來台工作的外國人,我們不只要給他們方便,也要給予他們一些適度的政治參與權,讓他們能夠與台灣融為一體。我主張,在台灣居住並連續納稅四年以上者,即可享有地方選舉中的選舉權,原因在於,地方選舉不涉及國家主權,有納稅的外國人,在他們居住的地方事務上,有權利表達他們的聲音,因此,應該賦予他們適度的政治參與權,他們可以在市長、市議員選舉中投票,但是沒有「被選舉權」,而且,他們不能選總統、立法委員。我相信,如果「外國納稅人可享有地方事務投票權」這個理念,未來能夠落實,未來不僅可以得到世界對台灣的肯定,也更有助吸引更多優秀的外國人來台灣工作定居,這對於提升台灣的經濟競爭力絕對是有幫助的。

20180811-桃園國際機場,旅客由入境大廳(接機大廳)入關。(顏麟宇攝)
桃園國際機場,旅客由入境大廳入關。(資料照,顏麟宇攝)

當台灣成為全球非戰和平區後,也象徵著兩岸關係已經根本性的改善 這也代表,台灣以經濟體的名義加入RCEP,將會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了。當兩岸關係徹底改善,除了RCEP,我們申請加入CPTPP應該也不會太困難。政治難題解決了,剩下來的,就是我們是否願意接受CPTPP所規定的參與條件,這就要交給我們的專家來決定了。

我相信大家都會同意我的看法,民進黨執政這些年來,台灣快被政治給玩殘了。政客們用意識形態、政黨偏好、裙帶關係、個人利益,決定了國家的政策,工程的選擇。最近的新聞大家不都是看到了嗎?前方缺肉,後方缺蛋,南方缺水,園方缺電,地方缺工。以農村來說,這些年來,農業面臨存續危機,但是農委會卻連一個雞蛋問題都束手無策,無法解決。台灣中研院的專家在經過多年對台灣農業的觀察以後,得到了一個非常簡單的結論,但卻是一針見血的結論。這一句話就是「擺脫政治介入及考量,才能真正發展農業」,由此可見,政治因素已經為我們的農業發展帶來了多少困局。

台灣的國土政策近年來的確出了很多問題,包括農地流失與破碎化,近四十年,我們的農地減少了一半,農地上遍布工廠與豪華的農舍,近年來又面臨著新型光電產業的威脅,放任「假種田真種電、假養魚真賣電」,光電產業大量吞噬農地,衝擊農漁生態與風貌,綠金甚至打造了黑金新故鄉。這些問題,不都是政治凌駕專業下的結果嗎?

大家不妨回顧一下,蔣經國時代的台灣經濟,不就是專家治國的年代嗎?李國鼎、孫運璿正是專家治國的典範。我如果當選總統,絕對會以專家治國,不讓政客凌駕專家、政治凌駕專業。

能源政策:減碳無煤 核綠並重

這幾年,最典型政治凌駕專業的例子就是能源政策。能源政策本來是最不應該受政治干擾的,畢竟,不管是哪個人、哪個政黨,都需要用電。能源取捨本來是一個選擇題,即考慮到國家的能力與需要,而採取的能源優先選擇。例如當時台灣在推動十大建設時,即考慮到發展經濟需要便宜的能源,以及一旦兩岸發生戰爭,我們能源進口會有困難,因而決定蓋核能廠,但是某些人士卻將能源問題拉高到意識形態與道德層面,把能源問題變成個是非題。例如民進黨將反核與台獨並列,成為民進黨的神主牌,又有人以「我是人、我反核」來強調反核是一個道德問題,這樣的無限上綱,也把我們的能源政策變成一個無解的沈痾。

我認為能源的優先取捨應考慮四個因素,第一、哪一種能源最乾淨,對身體健康最好;第二、哪一種能源最便宜,對經濟發展與個人生活最有幫助?第三、哪一種能源,最符合國際減碳的標準與要求?第四、哪一種能源對國家安全最有保障?

大家或許已知道,我們國人死亡以癌症最高,而肺癌是所有癌症的第一高,而燃煤火力發電所排放的PM2.5絕對是罪魁禍首。核能發電是所有能源中最便宜的,而且從去年開始,經由歐洲專家共同確定後,歐洲議會也認定核電為綠電。由於減碳已經是國際共識,未來的企業生產必須使用非碳能源。台灣和碩聯合科技公司童子賢董事長,他目前也是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的副董事長,最近就表示,一旦國際社會開始課徵碳稅,台灣企業一年將會被課到2000到4000億元的碳稅,這會使得台灣企業在國際競爭上平添巨大困難。童子賢董事長更說,如果把台灣的核電廠全關了,台灣每個人的人均碳排放量可能會高居世界第一。這對於我們的國際形象的確不是好事。

20220303-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柯承惠攝)
台灣電力公司。(資料照,柯承惠攝)

去年爆發的俄烏戰爭更讓我們發現了兩件事 ,第一,我們的能源98%是來自進口,而天然氣的安全存量只夠不到兩個星期的使用。第二、去年天然氣大漲,我們一年的天然氣支出就大約6000億元,等於已經是建造兩座核四廠的成本了。因此,無論是為了國家安全還是經濟發展,無論是符合國際規範還是身體健康,我們都必須重新啟用核電。

我自己在核能一廠擔任過工程師,雖然那已經是四十年以前的事了,專業的知識已經忘得差不多了,但是對核能還是有些基礎的了解,能聽得懂專家的意見。除了研讀資料外,我還向一些學者專家請益,如清華大學的李敏教授,核四廠的王伯輝廠長。他們很明確的表示,台灣的核四廠是安全的。核二、核三廠是核能界的優等生,核能安全專家也認為延役不成問題。

我們到底要相信政客還是專家?相信民進黨還是清華大學?我自己曾經是專業的工程師,我選擇相信專家、相信工程師,不只是他們的專業,也包括他們的誠信,如同十大建設那個年代,我們相信專家治國,才有成功的十大建設,我們相信李國鼎、孫運璿、張忠謀才有現在的台積電。

做為總統參選人,我的能源政策主張非常清楚,就是八個字「減碳無煤、核綠並重」,也就是說,會排放二氧化碳的發電,愈少愈好,要學習法國,完全去除火力發電,這一點,相信我出生地的台中,應該是最高興的。現有的太陽能、風力等綠能,我們應該繼續提升它們的重要性,但是也應立即「延役核二、三廠、重啟核四廠」。當然,這裡有個其實不必說的廢話,但我還是覺得應該提一下,即延役與重啟核二、三、四廠,如同所有工程一樣,當然必須經過專家審核通過後才執行。

各位好朋友,明年以後,我們的國家繼續是意識形態與政客治國,還是理性的專家治國?台灣繼續在國際經貿組織中缺席,還是可以加入RCEP?人民與企業家繼續受空污、斷電或限電之苦,還是我們能夠擁有乾淨與便宜的穩定能源,就是大家的選擇了。

*作者為政治學者,曾為國民黨總統初選參選人,本文為作者「治國理念說明《明年以後》」系列之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