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俐觀點:訓導或霸凌?—政府對自殺防治與諮商制度該有重大檢討

2023-04-16 06:30

? 人氣

《大專心理師耗竭前的SOS:不被納入「正規軍」,如何支撐接住學生的安全網?》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作者一開始就提出:「近年大學生自殺事件頻傳,校內的專業輔導人員被賦予重任,要防止遺憾再度發生。但走進心理師們的工作現場,卻發現困難重重──不合理的薪資待遇、身分定位不清、行政業務龐大、學生狀況複雜⋯⋯像一支投資匱乏又頻繁換人的球隊,卻期待選手能燃燒熱情,神通廣大守下每個出局數。」

曾在前段私立大學服務的心理師佩珊(化名),回想剛到學校時的光景:「我進去,先是兩個人走,之後又陸陸續續走,剩下我一個,就變成我最資深了。」她說,當時的同事都待了5、6年左右,看似穩定,但這年資也正好是大專心理師離職的高峰期。留下來的,工作包山包海,諮商量能被行政庶務擠壓大家都離開,佩珊只能接下諮商中心主管的任務。去年,她自己也轉換跑道成為行動心理師。

高流動率背後:受限於非正規聘僱,薪資天花板低於行情,大專校院心理師的流動率高,在圈子裡已不是新聞。絕大多數的大學專任心理師,都是一年一簽的約聘僱人員。… 約聘的問題還在於年資帶不走,假如心理師想從A校換到B校,年資得歸零重算,意味著薪資和休假又回到菜鳥狀態,很難吸引資深心理師,「要是這樣,我就乾脆跳出去了,反正都要重來了,我幹嘛還去你那邊?我就去累積一個新的市場(指行動心理師)。」

嚴重的量能不足,導致多數學校都設下6~8次的諮商次數限制。雖視個案狀況可提前結束或延長,但當學生展現的議題日趨複雜,需要長期諮商的比例也愈來愈高。即使是醫院,在健保體系之下,心理諮商跟治療人員也嚴重不足,長達數個月的等待期,甚至也有6~8次的諮商次數限制。

當資深心理師留不住,而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卻也嚴重不足。

處理青少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諮商跟治療的不只是青少年本身,還有父母、家庭,甚至學校。現有醫療體系中,兒童心智科的醫師都很努力,對每一個病人都很盡心,他們確實是很有心的好醫師。但是面對日益增多的青少年輕生,單是自殺通報,我必須不客氣的說,他們缺乏效率的觀念,更無法得到組織運作的奧援。

按照他們現在的看診速度, 一個病人平均最少要花到20分鐘,就算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最多也看不到30個病人,甚至被醫院視為賠錢貨。他們不擅長新的網路管道,也不具備足夠的運作能力,利用組織來提供最大化的幫助,雖然都是極具熱忱的醫師。至於基層的精神科診所,單單是只收個幾百塊的特別心理治療,健保署竟然也可以特別審查,一次核刪數以十萬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