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偉俐觀點:訓導或霸凌?—政府對自殺防治與諮商制度該有重大檢討

2023-04-16 06:30

? 人氣

心理壓力,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hoto AC)

心理壓力,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hoto AC)

就在去年(2022)8-9月,新聞上就有數則12-18歲跳樓輕生的報導,總共造成四死一重傷。但是就在今年3月底4月初的新聞報導裡,又密集的發生了好幾則青少年與年輕人的輕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3年3月28日

台中一名高中二年級男學生開學第2天(2月18日)走上絕路,人本基金會及民代指控,該校6名師長動輒對這名學生搜身、搜書包,甚至栽贓偷竊、逼休學

2023年3月28日

疑玩手機被媽媽罵!小六男童上頂樓散心 遭風吹落身亡母撫屍痛哭

2023/03/29

台中市上午驚傳校園墜樓事件!一名16歲沈姓高中生,被發現疑似從高樓墜落

2023/03/29

19歲女子在5時買票進站時,向站務人員透露有輕生念頭,隨後站務人員將女子帶到2樓大廳安撫。孰料,悲劇仍舊發生,女子在5點35分趁著128次自強號列車經過時墜軌

2023/04/07

台北市一名17歲高中的女學生,上午還正常到校上課,但後來以身體不適理由請假回家。在家中因為結交網友問題與父母爭執,離家後竟在中正橋墜落河中,送醫急救後不治。

事實是—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15至24歲更有高達257人輕生

2021年監察院范巽綠、林郁容、紀惠容、蘇麗瓊委員調查案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2020年統計,青少年族群自殺死亡率連續20年攀升,2019年更有高達257位輕生。臺灣自殺防治中心2020年9月6日公布… 2019年15至24歲的青少年自殺身亡人數較2018年增加47人,增幅為22.4%,已經持續6年呈現升高趨勢,而自殺通報個案也以15至24歲的22.6%占比最多。

委員們認為「自殺目前在青少年十大死因中占第二位,僅次於意外,顯示青少年自殺問題已不容忽視,學校輔導諮商機制是否確實發揮效能?近9至11月發生學生自殺案例之學校,有關檢討改進之作為為何?對目前教育部三級輔導機制有何建議?….實有深入查明之必要。」

2022年就有文章引用這份報告,指出「台灣青少年自殺死亡率10年大增3倍」 醫曝守門人SOP:一問二應三轉介,討論處置的該有流程。事實上,單有SOP流程是不夠的,不管是教育系統,或其他熱心人士,有很多人依然相信自己的處理能力,忽略了該有的處置,甚至像今年2月,某高中老師、教官,共同採取處罰、甚至威脅學生,造成學生剛開學就輕生之案例。

讓我們看看下述的報導,連一個校長都極度缺乏對青少年心理的瞭解,對學生的處理極度荒腔走板:

高雄市某明星國小3月20日爆發300多位小五生校外露營,遭委外輔導員命令集體下跪,學生受此屈辱,當時校方竟沒老師在場,校長為此自請處分。

請問教育部,在2021年的監察院報告後,做了甚麼?在看到上述這些怵目驚心的新聞報導之後,反應是甚麼?立法委員們知道社會的現況嗎?會對教育部、衛服部嚴加質詢嗎?教育部除了把校長調職、處罰相關人員外,平常都在做些甚麼?

有鑑於國人自殺死亡率逐年攀升,且自殺連續八年列國人十大死因之一,行政院衛生署特委託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辦理自殺防治業務,並於2005年12月9日揭牌成立國家級自殺防治中心,正式啟動全國自殺防治的工作。為建立更完善的自殺防治網絡,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李明濱教授特於2008年籌組「台灣自殺防治學會」。這十幾年來,透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不間斷的努力,自殺防治確實卓有成效,例如像疫情期間,日韓的自殺率上升,而這並不見於台灣。

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若以各年齡層自殺粗死亡率來看,25歲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趨勢,唯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連14歲以下學童自殺的人數在近年都有明顯成長,2005至2017年皆只有個位數,但在2018年突破十位數,更在2020年翻倍至21人。

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若以各年齡層自殺粗死亡率來看,25歲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趨勢,唯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作者提供)
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統計,若以各年齡層自殺粗死亡率來看,25歲以上的族群皆有下降趨勢,唯12至17歲及15至24歲年齡層的自殺粗死亡率逐年上升。(作者提供)

為了少子化太嚴重,政府極力鼓勵生育,但青少年輕生或不想活下去的「人數」卻翻倍上升,甚至年紀有越來越小的傾向。

除了自殺人數之外,15至24歲的自殺通報率從2016至2020年分別為4365、4905、6352、7991及1萬659人次,2020年已占所有通報人口群中的26.4%;各級學校通報學生自傷人次更呈現倍數增加。國中與國小自殺通報率分別為8.1與10.1倍,這不得不令人心驚。

筆者曾經忝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秘書長,深知自殺防治的不易,還有這群為國家自殺防治守門人的熱忱與辛苦。但是時代在改變,從離婚率上升造成的單親家庭、少子化與隔代教養所造成教養的問題、社會價值在金錢至上觀念造成的侵蝕,到網路化讓年輕一代注意力跟思辨力的下降。這已經不是靠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或者精神醫學相關人員的努力所能應付,教育部如何改變自身及其下屬的觀念,完善整個架構與制度尤其重要。

在去年10月,筆者也已經提出青少年自殺防治的4大問題

  1. 教育體系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缺乏正確認知跟專業
  2. 青少年及家長對於「憂鬱症及其他精神疾病」嚴重缺乏知識與資訊管道
  3. 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不足
  4. 學校諮商輔導體系的封閉與自行其是

這些問題是國家級、跨部會的,需要的不僅是熱忱,更是需要切實落行的制度與充實的資源。在這裡要先引用一篇文章,並特別感謝作者,一位大學讀政治學和社會學,研究所半路出家學新聞,未來想繼續做寫字的陳德倫先生。

《大專心理師耗竭前的SOS:不被納入「正規軍」,如何支撐接住學生的安全網?》 

作者一開始就提出:「近年大學生自殺事件頻傳,校內的專業輔導人員被賦予重任,要防止遺憾再度發生。但走進心理師們的工作現場,卻發現困難重重──不合理的薪資待遇、身分定位不清、行政業務龐大、學生狀況複雜⋯⋯像一支投資匱乏又頻繁換人的球隊,卻期待選手能燃燒熱情,神通廣大守下每個出局數。」

曾在前段私立大學服務的心理師佩珊(化名),回想剛到學校時的光景:「我進去,先是兩個人走,之後又陸陸續續走,剩下我一個,就變成我最資深了。」她說,當時的同事都待了5、6年左右,看似穩定,但這年資也正好是大專心理師離職的高峰期。留下來的,工作包山包海,諮商量能被行政庶務擠壓大家都離開,佩珊只能接下諮商中心主管的任務。去年,她自己也轉換跑道成為行動心理師。

高流動率背後:受限於非正規聘僱,薪資天花板低於行情,大專校院心理師的流動率高,在圈子裡已不是新聞。絕大多數的大學專任心理師,都是一年一簽的約聘僱人員。… 約聘的問題還在於年資帶不走,假如心理師想從A校換到B校,年資得歸零重算,意味著薪資和休假又回到菜鳥狀態,很難吸引資深心理師,「要是這樣,我就乾脆跳出去了,反正都要重來了,我幹嘛還去你那邊?我就去累積一個新的市場(指行動心理師)。」

嚴重的量能不足,導致多數學校都設下6~8次的諮商次數限制。雖視個案狀況可提前結束或延長,但當學生展現的議題日趨複雜,需要長期諮商的比例也愈來愈高。即使是醫院,在健保體系之下,心理諮商跟治療人員也嚴重不足,長達數個月的等待期,甚至也有6~8次的諮商次數限制。

當資深心理師留不住,而青少年精神科(兒童心智科)醫師的處理量能與能力卻也嚴重不足。

處理青少年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諮商跟治療的不只是青少年本身,還有父母、家庭,甚至學校。現有醫療體系中,兒童心智科的醫師都很努力,對每一個病人都很盡心,他們確實是很有心的好醫師。但是面對日益增多的青少年輕生,單是自殺通報,我必須不客氣的說,他們缺乏效率的觀念,更無法得到組織運作的奧援。

按照他們現在的看診速度, 一個病人平均最少要花到20分鐘,就算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最多也看不到30個病人,甚至被醫院視為賠錢貨。他們不擅長新的網路管道,也不具備足夠的運作能力,利用組織來提供最大化的幫助,雖然都是極具熱忱的醫師。至於基層的精神科診所,單單是只收個幾百塊的特別心理治療,健保署竟然也可以特別審查,一次核刪數以十萬計。

最大的問題叫政府

觀念落後,行政蹣跚—學校諮商輔導體系有待系統性的檢驗與更改,如上篇文章所述,資深人才會被制度跟收入逼走,還要承受官僚體系加諸他們身上過重的行政業務跟不尊重。在我跟學校打交道的經驗中,甚至很多長官跟老師把重責大任交給對精神疾病態度偏頗、知識跟技能不足的教官。我曾經對著一群要輔導學生網路成癮的國中老師們演講,最後發現划手機的划手機,改作業的繼續改,諮商中心主任只做了介紹就走人。最荒謬的是,這群企圖幫助網路成癮的老師,沒有心理專業或經驗,絕大多數都是數學跟理化老師,因為主任認為他們比較懂電腦。

要基本改進,政府先從願意付錢做起—當自殺防治中心做出功效,就我所知,經費就被減少了。當要上課、參加工作坊,落跑的,最不專心的是長官跟主管們。我去上過課,一班幾十人,演講費還被打折挪去它用,即使我不在意錢,為了上兩個小時的課,開了3個小時的車到山上的學校。面對那群殷殷期望、滿懷熱忱的諮商師與學生,我卻在休息時聽得清清楚楚隔壁諮商室的每一句對談,而諮商師除了放任學生埋怨、抒發發情之外,好像甚麼都沒有做,當下心也都冷了。

制度的建立、切實地執行,跟人才的培育都需耗時數年,請及早開始

國健署日前公布110年度的「青少年健康行為調查報告」也發現,曾認真考慮自殺的國中生有25.3%、高中生有25.0%,曾嘗試自殺的國中生有10.4%、高中生有9.4%。但是我們卻有罰300個學生下跪的校長;視學生為問題份子,集體霸凌的師長、主任與教官。他們是特例嗎?絕對不,看看政府辦的反毒音樂會,憂鬱症協會也辦過的音樂會,整個社會的觀念還停留在教育式的訓導跟宣傳。

就在今年3月,好不容易,政府總算把心理衛生跟口腔司變成專職的心理衛生司。而首任司長長陳亮妤上任時宣布,自殺防治未來會是心理健康司、甚至衛福部,以及整個政府的重要工作。她也宣布將持續在社區布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每個社區心理衛生中心都將設置2名臨床心理師、2名諮商心理師,增加心理衛生資源的可親近性,讓學生回到社區仍能使用相關資源。

但是,請司長不要只是一廂情願,認為增加量能、開幾個會可以解決問題。事實上最難處理的是那些根深盤據,觀念落伍的教育部官員、學校校長;還有沒有辦法看到一級防治,跟效率有問題的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們。請借重跟發揮自殺防治中心過往的經驗,召開會議處理好教育跟醫療體系,建立心理師良好的制度與升遷管道。也要處理一下那些不瞭解精神疾病,卻把錢看得比人命重的健保體制吧!還有,與其辦理反毒、憂鬱症音樂會,更需要號召社會參與,大家把錢找出來,把整個系統連貫在一起;讓我們不僅要多生小孩,還要給他們快樂與有希望的生活與未來。

*作者為精神科醫師

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生命一定可以找到出路。透過守門123步驟-1問2應3轉介,你我都可以成為自殺防治守門人。

※ 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 張老師專線:1980

※ 生命線專線:1995(要救救我)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