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總理上任23天的「三個信號」與「三道難題」

2023-04-03 19:21

? 人氣

但即便如此,中國總理的重要程度依然強於一些國家的虛銜總理,比如法國總理、俄羅斯總理。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從中國的制度設計上來看,李強總理的權力範圍中,有三點值得注意:

 #其一,總理對國務院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具有最後決策權,而國務院職能包括財政、稅收、民政等各個方面;

 #其二,總理還有創制權,他可以向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提出議案,通過後即成為國家法律;

 #其三,總理還可以通過國務院令,頒行或廢止行政法規,任免國務院下屬各部位官員,以及港澳特區首長,甚至宣佈戒嚴。最近一次國務院令為758號,是今年2月14日由前總理李克強簽署,主要是關於中國公司在境外融資的特別規定。

會有「李強經濟學」嗎?

正因為新總理有可能在社會經濟治理中發揮巨大作用,因此李強上任之初,外界就開始揣測,會不會有「李強經濟學」?

這種領導人名字加上「經濟學」的模式,一般來指代某位政治人物實施的經濟政策。「某某經濟學」,並不是指某個政治人物開創了新的經濟學派,而往往指其實施了獨特的經濟政策。

這種用法首次出現,還是上世紀80年代美國總統雷根的「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雷根通過建立「小政府」,減少開銷、降低稅收,不搞財富再分配,有錢人雖然會因此更富有,但他們會加大消費和投資,財富由上滲漏而下,最終使各階層受益。因此也被稱為「滲漏理論」(trickle-down theory、又稱「涓滴經濟學」)。

從雷根直到歐巴馬都被看作新自由主義者,堅信市場為導向的經濟。直到拜登上台後,這一點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拜登經濟學」(Bidenomics)是對「雷根經濟學」的全面反叛,他不僅在預算案中批評「滲漏理論」從來就沒有起效過,還建立「大政府」,著力在經濟規劃中進行收入再分配,以促進長期經濟增長。

在亞洲比較出名的例子是「安倍經濟學」(Abenomics),日本時任首相安倍晉三寄希望於「大規模量化寬鬆、擴大財政、促進民間投資」三支箭,打破本國經濟「失落二十年」的沉痾。安倍去年遇刺身亡後,外界梳理他的政治遺產,幾乎都繞不開「安倍經濟學」。

上海豫園
新冠疫情後的中國經濟復蘇是李強面對的難題。

在中國,第一次有此待遇的中國總理是李克強。他在2013年上任後三個月,巴克萊資本在一篇報告中提出「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其核心與雷根經濟學有相似之處,包括「不出台刺激措施」、「去槓桿化」以及「結構性改革」。隨後十年,他的執政思路也確實按照這三點來推進。

值得一提的是,李克強2007年還在主政遼寧時,經常用耗電量、鐵路貨運量和銀行貸款發放量三個指標,來對經濟體檢。2010年時《經濟學人》認為這三個指標比GDP更可靠的評價指標,並將其命名為「克強指數」,花旗銀行甚至將三個指標佔比細化後,正式用作研究依據。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