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健銘專文:也是「一黨專政」,為什麼新加坡人民行動黨形象這麼不同?

2023-02-26 07:10

? 人氣

新加坡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領導人、總理李顯龍。(資料照,美聯社)

新加坡大選:執政的人民行動黨領導人、總理李顯龍。(資料照,美聯社)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立於1954年,從1959年起開始執政,至今已逾六十年。「一黨專政」﹑「一黨獨大」向來多是負面言辭,論者總會聯想起全球之中的不同共產政權。但在新加坡,一黨獨大的人民行動黨卻有截然不同的形象,其治下的國家發展不斷受好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執政多年,人民行動黨如何保持活力,如何能夠維持治績與威望?在2014年,於成立六十週年之際,人民行動黨出版紀念刊物PAP 60: Forward Together,刊物前言由李光耀所寫。於文中,他說,他與同僚在成立行動黨之時,視建立平等與公平的社會為目標,以營運廉潔﹑誠實﹑有效的政府為手段。實現目標的方法之一,是創造就業,確保無分種族與宗教,人盡其才。新加坡的建國之路不易,在那段時期,人民行動黨需要面對殖民時代﹑新馬合併乃至分家時刻之下的種種挑戰。刊物列舉人民行動黨執政之路的六十個里程碑,這些里程碑,可概分為五類:一,建國前後人民行動黨黨內的政治路線分歧;二,建國後人民行動黨政府的社區乃至國家建設;三,建國後人民行動黨選舉表現之起伏;四,人民行動黨黨內的世代交接;五,近年人民行動黨政府與社會關係之轉變。

新加坡執政路的暗湧

這種里程碑書寫方式已隱然承認,人民行動黨執政之路並非坦途。2011年大選被視為「分水嶺」,人民行動黨得票率降至歷史新低(60.1%),更首次在集選區落敗。選舉期間,總理李顯龍曾在競選群眾大會向選民就人民行動黨政府表現致歉,並指李光耀治國風格已不合時宜。翌年,人民行動黨政府主動發起「我們的新加坡全國對話」,廣邀民間集思廣益,共同籌謀國家未來發展方向。2015年,新加坡建國五十週年,建國總理李光耀亦在同年離世,在此全國上下懷緬過去的愛國氛圍下,人民行動黨於同年大選表現回勇,其得票率增加約10%至七成。但在2020年大選,人民行動黨政府無法利用防疫之時國民依賴政府的心理,其得票率重新下跌10%至接近於2011年的水平,反對黨所得國會議席數目更創歷史新高,共得十席。

按新加坡學者的分析,人民行動黨之執政,有至少兩大問題,分別為:一,過於倚重市場經濟,易於忽略社會對平等與公平之追求;二,過於追求國家穩定,變相削弱了國家面對世界各種動蕩之時的韌性(resilience)。前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副院長﹑現在旅居香港的新加坡學者陳思賢(Kenneth Paul Tan) 在其著作《新加坡模式—城邦國家建構簡史》(Singapore: Brand Identity and Power, 繁體版同由台灣季風帶文化出版)中指,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政府奉行實用主義(pragmatism)與用人唯賢(meritocracy),但在其新自由主義式(neoliberal)國家經濟發展觀之下,政府視新加坡融入於全球經濟體系為國家生存不二之法,進而易於以市場指標衡量國家發展目標,以及定義政府人才乃至其行事標準,政府與民間之因而隔閡日深。2012年人民行動黨政府主動發起「我們的新加坡全國對話」,以及2013年人民行動黨政府推出人口政策白皮書,掀起輸入外來人才與保存新加坡本土之間的論辯,觸動社會情緒,都可印證這一點。現在同樣旅居香港的新加坡學者劉浩典(Donald Low) 亦在其編著Hard Choices: Challenging the Singapore Consensus指,人民行動黨極力追求國家穩定的結果,是政府崇尚自上下行由技術官僚主導的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以及傾向控制社會言論。在其合著著作《威權政治之困境—新加坡未來政治想像》(PAP v. PAP: The Party’s Struggle to a Changing Singapore, 繁體版同由台灣季風帶文化出版) 之中,劉浩典與施仁喬(Cherian George) 進一步指,由此引伸的流弊,是人民行動黨政府運用體制乃至民粹力量,以控制社會聲音,新加坡國家之內的觀點多元度因而會被減少,國家面對世界多變的適應力因而會被削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