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從「至暗時刻在即」到曙光在望,全球經濟轉折

2023-02-07 07:20

? 人氣

主要經濟體情況比預期好,讓IMF對今年的預測從極度悲觀轉為較正向。(資料照片,AP)

主要經濟體情況比預期好,讓IMF對今年的預測從極度悲觀轉為較正向。(資料照片,AP)

從發出全球經濟「至暗時刻將臨」的警語,到發出「曙光在望」的期待,國際貨幣基金(IMF)在3個多月內來了一次大轉變,對今年的全球與台灣經濟而言,如果為真當然值得慶幸、高興─目前來看,實現的機率相當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去年10月上旬,IMF公布一份充滿不祥、堪稱少見悲觀的經濟預測報告,不僅對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只有2.7%,比2022年的預測值3.2%低了0.5個百分點,而且這個數字是2001年以來,除了2008金融海嘯與2020新冠疫情的重大例外事件之後,對未來預測最差的一年。甚至即使已低到2.7%的成長率也未必能達到:依照IMF的經濟學者判斷,超過一半的機率會出現比2.7%還低的成長,跌破2%的機率為25%。

更引入矚目的是IMF首席經濟學家用上了,「2023年將是全球經濟的至暗時刻」的字眼,原因是包括歐洲、美國、中國這3大經濟板塊,看來情勢都不佳,這種主要經濟體一起陷困境的情況非常少見,加上新興市場亦因美國升息帶來的紛擾,讓其認為2023年會是全球經濟的「至暗時刻」。

不過,本周IMF新公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已無去年的悲觀,對今年全球經濟預測趨於樂觀,因此調升了預測值到2.9%,比去年預測值提高0.2個百分點;趨勢不變,還可能逐季上調。

從近1個多月各大經濟體公布的數據與實際經濟表現來看,原先預測中的悲觀情況都未出現,反而都得到改善而趨於樂觀。例如苦於通膨而持續升息的美國,專家都認為今年會跌入衰退;但美國經濟展現十足的韌性,通膨有所下降、失業率仍維持低檔,IMF預測今年可成長1.4%,避免了衰退的命運。

另一個大型經濟體中國,去年10月預測報告出爐時,中國仍處於實施「清零」政策的打擊下,無論是內部生產、消費、或是對全球供應鍵的影響,都是看不到盡頭的負面衝擊。中國既是全球第2大經濟體、2008年金融海嘯後對全球經濟成長的貢獻都占有3分之1以上的份額,這種態勢當然不讓人樂觀。

不過11月中國政策突然大轉彎、全面取消清零,而且更意外的是,原本預期可能會有段因疫情大擴散、重擊經濟的調整過度期,卻似乎輕鬆度過,製造業與服務業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都出現大幅反彈,而且都上揚到代表擴張的50以上。加上北京曾為再次回到重經濟、保增長的路子,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多在5-5.5%左右,遠高於去年的3%。

除了中美經濟表現趨於樂觀外,歐洲已有逐漸走出能源危機與俄烏戰爭的跡象,今年除了英國仍可能衰退外,德、法等國都可保持正成長;新興市場國家也展現更強的韌性,例如印尼經濟表現讓人意外的強,印度則預測可有7%的成長率,中國與印度就可貢獻全球一半的經濟成長。

從這些經濟數據與各國經濟表現來看,今年經濟走勢是可以採逐季上揚回溫的正面期待。但風險還是免不了:經濟方面的風險在美國聯準會、歐洲央行等在升息打通膨過程中的控制力,過猶不及都不好,是否能實現軟著陸、還是會把經濟推入衰退,依照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說法:「這是一門藝術」,需要再觀察。

至於非經濟方面的風險,主要焦點還是在地緣政治因素:俄烏戰爭對歐洲與全球經濟的衝擊雖然已有鈍化,但持續的戰爭仍不能排除任何可能;再來是中美之爭,這個被認為要持續10年以上的地緣政治角力,對全球化、整體經濟、企業佈局等都會持續影響,雙方持續較量過程中出台的各種政策,都會對內部與海外企業、產業有影響,後續發展還是必須關注。

對台灣經濟而言,去年下半年出口掉入衰退後,經濟成長率也持續下修,對今年經濟成長預測值也掉到3%不到;如果全球經濟趨於樂觀,特別是台灣最大出口地中國回到成長正軌,對台灣經濟當然有正面帶動效果,可能讓今年經濟有上調的可能。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