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倫觀點:抗疫、批評與決策 —再談「民主與科學」

2023-01-04 07:00

? 人氣

誰提出批評,批評什麼以及專家的角色

也是因此,社會的不滿高漲,各種批評層出,但在中國也依然得不到正常的表達途徑,不斷受到壓制。而即便是有些批評浮出,便立刻有那種胡錫進式的人物出面散布各種說法,替官方補鍋,辯護,也會有些人利用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提出各種說法反對批評的聲音。到底那些批評是來自誰的批評?批評了什麼?是否有理等等,其實並沒有做認真的梳理,結果讓一種偏頗的情緒籠罩,削弱我們的理性分析進步的能力。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如果我們整理一下那些批評,大體上自疫情爆發三年來,對中國政府抗疫上的批評主要是來自內外兩部分。就外部世界的批評來講,從疫情爆發前期迄今為止都沒有消失的一個批評就是中國的信息不透明的問題,這包括疫情的起源,也包括防控的措施的依據,相關數據的真實可靠性等等。因為這些不僅僅是一個普遍的人權問題,也牽涉到各國自身的防疫進展,他國是有權了解的,也是一些相關國際規定所要求的。此外就是認為中方對病毒溯源調查缺乏合作誠意。這些直到最近幾天的世衛組織的新聞發布會上,其負責人譚德賽還在呼籲中方就新冠源頭及現在發病的相關數據、狀況與世衛組織合作。

此外,這一年多的一些批評就是集中在防疫政策上一些非人道、非法治的粗暴措施上,以及針對奧秘克隆這種變異後感染性極強但重症率低的新變種,根本做不到清零的狀況下,官方不可思議地依舊采取反科學的強制清零政策。

這裡需要說明的一下是,三年抗疫中,事實上外界媒體也曾有過許多對中國抗疫及民眾的正面報導,外賣小哥上了「時代周刊」封面,第一輪封控後中國經濟迅速恢復等都曾受到相當多的肯定。

就中國民眾、社會各界對中國防疫的相關批評看大體也是如此,一些批評尤其集中在那些具體的嚴酷的毫無道理的封控措施造成的生活的艱困,經濟的巨大損失,所帶來的各種嚴重的自殺、心理疾病、因無法正常醫療導致死亡,誘發其他疾病等各種次生災難等現象,也包括生活、學習與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等等。

12月官方突然放開以來,社會的批評則圍繞在如下幾點:官方在實施讓人民付出如此巨大代價三年的所謂清零政策後,180度大轉猛然放開,不僅讓民眾毫無準備且作為各級政府也幾乎呈現出一種毫無準備的狀況,該負的責任不承擔。說辭前後矛盾,且不做任何解釋,無論出現怎樣的災難性場面都照舊強詞奪理,粉飾太平,推卸責任。號稱是「充分準備後的放開」。

就現代國家來講,這些批評本就是公民的權利,本就合理,要給政府唱贊歌才不是正常的現象。當下的批評與過去三年的批評既有連續性,也有不同,本不矛盾,人們既沒有籠統地反對封控,也沒有極端的拒絕解封。封城有不同的封法,封城的時機,--前期沒有疫苗與藥物,當然得封,全世界都封;但人們適當的自由活動的空間與時間,生活的基本權利與尊嚴是否應該得到保障與尊重,這才是值得討論的;解封是必要的,否則普通人與社會的經濟、心理能力都無法繼續承擔,但要循循漸進,在做好疫苗施打的普及,照顧好老弱病人、做好事先的通報的情況下科學、理性有控地解封,向社會大眾負責地解封,這些既是符合常識、科學,也是其他國家有過的經驗。其實說到底是人們渴望能有正常的生活,工作,享有基本的自由,希望政府能秉承其所宣稱的人民政府的宗旨,承擔其該承擔的責任。而用一種籠統的反對封控和主張解封來概括人們的想法、批評,事實上是混淆了我們上面提及這些問題,既不是人們的真實想法,更是有意無意在為政府的極端做法,施政過失尋找借口,如果我們不去猜度其動機,至少是覺得其反駁是混亂、不成立的。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