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駿觀點:智利政變50周年歷史教訓

2023-01-02 07:00

? 人氣

「芝加哥男孩」功過難斷

2007年哈維所著《新自由主義簡史》(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封面上的四位國家領導人分別是英國的柴契爾(Margaret Thatcher)、美國的雷根(Ronald  Reagan)、中國的鄧小平和智利的皮諾契,皮諾契將軍能和其三位大國領導人並列實屬難得(見下圖)。該書第一章把新自由主義的出現定格在1973年9月11日的智利,當天民選總統阿彥德被皮諾契推翻並自殺身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07年哈維所著《新自由主義簡史》(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封面。(作者提供)
2007年哈維所著《新自由主義簡史》(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封面。(作者提供)

1982年拉丁美洲債務危機之後的幾年裡,皮諾契政府推出諸多新自由主義政策。「芝加哥男孩」推動的實用主義政策為隨後在柴契爾領導的英國和雷根領導的美國於1980年代轉向新自由主義提供了有益的借鑒。智利回歸民主後首任「中左聯盟」政府的財政部長福克斯利(Alejandro Foxley)出身CIEPLAN,儘管該智庫在1976-1984年間因批判軍政府而聞名國際,但福克斯利仍然認為「我們也許不喜歡之前的政府,但他們做了很多好事。我們繼承的經濟是一項資產。」  從1973年到1995年智利的經濟發展如下: 通貨膨脹率從每年500%降至8%,人均實質所得增加一倍半以上,嬰兒死亡率從66‰ 降至13‰,平均壽命從64歲升到73歲。 掌握經濟權柄多年的「芝加哥男孩」對1980年代的「智利奇蹟」雖然功不可沒,但2019年爆發的社會動亂卻對他們做出了不同的歷史評價。

轉型正義困境

其次探討1990年3月11日智利回歸民主政治後執行轉型正義過程中追求法律與政治平衡的困境。智利政治傳統是「三三開」,首先是右翼佔據三成;其次是中間派,以智利基督教民主黨為代表;然後是三成的左翼,主要以社會黨和共產黨為代表,也包括更小的左派黨派。多黨制最大的缺點是總統選舉因票源分散候選人很難獲得絕對多數的選票。自1964年的傅瑞(Eduardo Frei)獲得56.1%的選票後,其他總統得票均未過半,最後都由國會以不記名投票方式就得票最高的兩位候選人表決。也正因多黨制1958~1970年間的三任總統出現標準的「政黨交替」:先是右派的阿列珊德(Jorge Alessandri, 1958-1964),繼為中間派的傅瑞(1964-1970),最後是左派的阿彥德(1970-1973)。然因阿彥德得票太低(36.2%)很難在政策上取得共識,因而造成經濟困頓民不聊生,最終導致政變。

皮諾契在1973~1990年統治期間約8萬人遭監禁、3萬人遭酷刑,3,200人遭殺害。1990年4月下旬,剛上任的艾爾文總統(Patricio Aylwin)以最高命令成立「國家真相和解委員會」,1992年智利國會根據瑞特格委員會(Comisión Rettig)報告的建議立法成立「國家補償與和解法人團體」。智利回歸民主政治後的轉型正義雖穩定推動,但享壽91歲的皮諾契於2006年12月10日過世前並未受到真正的制裁,其國內及國際因素分析如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