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共青團中央承認「動態清零」引民憤,中國為重新開放經濟奠定基礎

2022-12-07 09:06

? 人氣

共青團中央發表的評論顯示,中國減少封控和大規模核酸檢測是針對全國範圍內對不受歡迎的防疫措施的抗議做出的回應。這是一個罕見的跡象,表明中國政府正在聽取抗議者的意見,並開始為重新開放該國經濟奠定基礎。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儘管Omicron疫情正在中國各地蔓延,但許多大城市仍取消了部分疫情防控措施,國內傳播的新增感染病例數量下降,部分原因可能是大規模核酸檢測減少,發現的病例也因此減少。周日新增感染病例數降至30,000例以下,低於11月底的每日新增超過38,000例。官方數據顯示,一些疫情最嚴重地區的新增病例數已經從高點下降了一半或更多。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加入VVIP會員請點此訂閱:風傳媒・華爾街日報VVIP,獨享全球最低優惠價,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洞悉國際政經最前沿。

共青團中央周日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表的文章中表示,「前幾天,線上線下比較集中地出現了對一些地方疫情防控措施的意見,通過及時溝通、完善改進,事情本已平息。」該文還指出,中國對於群眾呼聲、對信訪意見的重視程度和響應速度,在全世界也找不出第二個。

共青團中央的文章相當於公開承認了民眾對於長期嚴格的防疫舉措感到憤怒,這可能是官方首次承認由中國領導人習近平親自批准的動態清零政策是有缺陷的。儘管有報導稱,習近平向來訪的歐盟官員表示,中國最近的抗議活動反映了對新冠防疫的沮喪,但共青團中央也抨擊美國試圖煽動中國民眾的不滿情緒。

共青團中央在文章中寫道,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對中國防疫政策評頭品足,還有一些美國政客發出支持抗議者的聲音,這些都是美國打算在中國「製造混亂」的跡象。文章稱:「中國人自己的家事關美何事?莫不是這些事件是你們策劃的?」這裏的事件指的是抗議活動。

放寬防疫限制改變了中國早先堅持動態清零政策的做法,在該政策之下,中國近三年來一直通過嚴格封鎖和大規模檢測來遏制疫情。雖然動態清零政策使中國死亡人數低於其他國家,但也激起了公眾的廣泛不滿,嚴重抑制了國內經濟成長,並使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的最大風險之一。

中國相關股票周一跳漲,因為人們樂觀地認為,政策的轉變標誌著中國開始退出動態清零政策。香港恆生指數上漲逾4.5%,其中電商巨頭阿里巴巴(Alibaba Group Holding Limited, 9988.HK)和智慧型手機製造商小米集團(Xiaomi Corp., 1810.HK)的漲幅超過恆指漲幅的兩倍。由中國內地最大一些上市公司組成的滬深300指數上漲近2%,創出9月中旬以來的最高水平。

儘管如此,一些分析師提醒稱,放鬆政策並不意味著立即結束動態清零,中國通往全面重新開放的道路將是漫長而坎坷的。

動態清零政策成功地保護了中國人口免受新冠病毒侵襲,這就意味著對這種疾病的自然和後天抵抗力很低,而且老年人和其他高危群體的疫苗接種率也很低。高盛(Goldman Sachs)經濟學家預測,從香港和台灣的經驗來看,到1月份,中國的新冠病例可能在每天300萬到1,300萬例之間達到峰值。這兩個地區的感染率和老年人接種疫苗的水平也較低。

死亡人數是否也會激增,將取決於政府提高疫苗接種率的能力。根據衛生部門11月底公布的數據,在3,580萬80歲或以上的中國人中,約有66%的人完成全程疫苗接種,40%的人完成了加強免疫接種。

雖然有大量關於放鬆限制措施的報導,但各地政策仍然是各自為政,並不均衡。官員們在適應中國新冠疫情新現實時,也不得不放棄一些政策。

在大都市重慶,主管部門稱,對該市3,200萬居民中的很多人不再要求強制核酸檢測。不過,風險人群仍需進行核酸檢測,例如快遞外賣人員以及酒店超市的工作人員。在11月份高峰期,重慶是中國感染人數最多的城市之一。

在三年來一直被告知新冠病毒猛如虎之後,中國許多民眾也對重新開放持謹慎態度。隨著重慶解除封控,居民開始抱怨在當地政府削減核酸檢測點數量後,做核酸要等很長時間。據官媒報導,作為回應,官員們重新開放了一些檢測站,但敦促人們非必要不核酸。

在河南省,每日新增感染病例已降至300例左右,約為11月峰值的十分之一。10月初始於省會鄭州的疫情影響了全球最大的蘋果公司(Apple Inc., AAPL) iPhone工廠的生產。

工廠運營商富士康科技集團(Foxconn Technology Group)周一表示,在該廠運營受到干擾後,集團11月份收入同比下降11%。該公司稱,疫情目前已得到控制,工廠生產正在逐步恢復正常。該廠擁有20多萬員工。

決策者的最佳夥伴

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

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

訂閱 每天只要10.9元 查看訂閱方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