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沉默的羔羊:臺灣的教室總是老師「一言堂」

2022-12-26 05:50

? 人氣

如果要從馬偕牧師把西式教育帶到臺灣來看,既使西方教育已經來到臺灣超過150年了,為什麼我們還是不能跟西方的教育同步?我們的教育裡面並沒有批判思考的DNA,但是我們一直號稱自己在西方的大學排名很前面。而且我們非常熱衷升學率跟明星學校,像高中把考上幾名醫學系或電機系當做斗大的招牌高掛校門口。可是,我們很少看到歐美的高中需要把考上幾名第一志願的學生當做招牌,甚至他們認為把學生的名字公開違反隱私。我們也會公開學生考試的排名,可是歐美教育是絕對不會讓其他人知道學生個人的成績,因為對他們來說成績也是個資。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其實,教育界不應該往補習班路線靠攏,甚至乾脆把學校改造成補習班來經營。臺灣跟歐美最大的不一樣,就是我們把教育當做名校升學率的手段,最大目標就是保證自己的學生擠進名校。同時,很多人去念熱門科系,因為他們考量到將來找工作比較容易。這樣的心態讓我們無法確實與歐美教育同步。但是美國的大學強調「博雅教育」(Libral Arts Education),所以大一跟大二不分科系,學生們都要修文科跟理科的課程,反而比臺灣更扎實訓練學生。

臺灣的教育環境裡面,學生除了一天8小時學校的課,下課後還要去補習班繼續精進。雖然臺灣的學生比歐美耗費很多時間在學習,可是我們不見得真正提昇學習效率。歐美的學生反而能花費更少時間而獲得更有效率的成果。反之,臺灣的學生早就對課堂失去興趣,也不會多問自己學了什麼。雖然學生面臨著巨大的升學壓力,但是多半學生的靈魂不在課堂上,自然也就不會想要跟老師在課堂上討論交換意見。

臺灣的教育土壤跟歐美差異極大,雖然我們常常號稱自己是西方教育。在網路的時代,幾乎每位學生都帶著手機上學,其實有很多人上課都是在滑手機,根本沒有融入老師的教學,甚至也懶得提問了。學生的身體雖然在教室裡面,可是他們的靈魂卻在手上的網路世界。我們需要深切探討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只有給學生軀殼而沒有靈魂。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