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教育》「斐陶斐」是啥名堂?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2022-11-07 05:50

? 人氣

「斐陶斐」的存廢值得討論,與其維持這樣一個名不達意、組織散漫又功能不彰、形同「殭屍」的學會,我不如促其早日收攤,或另起爐灶。(取自斐陶斐榮譽學會網站)

「斐陶斐」的存廢值得討論,與其維持這樣一個名不達意、組織散漫又功能不彰、形同「殭屍」的學會,我不如促其早日收攤,或另起爐灶。(取自斐陶斐榮譽學會網站)

前不久(2022年9月間)有市長競選人自豪是「斐陶斐會員」,引起網民熱議。「斐陶斐」是啥名堂?鮮有人知,也可能少有人在乎;有人甚至猜想或是某種祕密結社。但其中可以瞥見學界因循苟且的一斑,有需要一探究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話說1921年5月25日,北洋大學(天津)的美籍教授愛樂斯(J. H. Ehlers)致函國內各大學,發起成立一全國性的組織,共勉敦品勵學。初訂名「斐陶斐」,三字乃採自希臘字母 (Phi), (Tau), (Phi)之音譯,來自三個拉丁字Philosophia,Technologia與Physiologia的縮寫。當時擬定「各校於每屆畢業生中,得遴選百分之五為本會會員。」

查以三個希臘字母為社團取名,乃屬美國大學學生社團(fraternities或sororities)沿襲已久的傳統,開始於1776年。當年威廉瑪麗學院(The College of William & Mary,美國設立的第二所大學)成立The Phi Beta Kappa Society(ΦΒΚ),專選拔優秀的大學部文理科應屆畢業生(約百分之十)參加,乃是一「優等生學會」(honor society)。ΦΒΚ是希臘文Philosophia Biou Kybernētēs的縮寫,寓意「愛智是人生的導引。」後來此一活動發展為全國性社團,約有百分之十的大學設有該學會的分會(chapters)。

1921年響應愛樂斯成立分會的有北洋大學(天津)、交通大學(上海)、聖約翰大學(上海)、燕京大學(北京)、金陵大學(南京)、唐山交通大學(唐山)等六所。1922年5月4日在上海青年會舉行第一次全國大會,到會代表十四人,翌年華西協和大學、東吳大學(蘇州)成立分會,後來又有嶺南大學(廣州)、南開大學(天津)加入。在大陸時期,共計曾有過十個分會。

「中國斐陶斐勵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China)的會章規定:「本會以獎進學業鼓勵研究,結合智能分子共謀學術之推展,與促進高等教育及研究機關之聯絡為宗旨。」選拔對象有四:「甲、行將畢業的大學生品學優異者;乙、大學畢業後有特殊貢獻者;丙、在美國或其他國家已被選為類似學會會員者;丁、學術造詣精深或著作宏富者。」1936年後,因對日抗戰關係,總會與各分會的運作於焉中斷。

到1964年3月,原交通大學分會的創立會員凌鴻勛受旅美之北洋大學會員李書田之委託,在臺恢復總會,更名為「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The Phi Tau Phi Scholastic Honor Society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會章之宗旨改為:「本會以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俾有助於社會之進步為宗旨。」選拔方式除前述四類外,增加研究所(後改為碩、博士班)的優秀畢業生。

於是,交通大學分會、東吳大學分會分別於1964年、1965年復會,接著東海、清華、政治、成功、臺灣、中央、……等大學陸續成立分會;此外,還成立了臺灣地區、美中、美東、美西各分會。該會於1976年10月4日正式立案為人民團體。到2021年,該會存有56個分會;但過去曾有18個分會加入又退出。

回顧了過去種種後,且對「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作些分析: 

首先,關於該會的名稱。查Scholastic Honor Society原本的意思是「優等生學會」,卻被誤會為「榮譽學會」。名既不正,其發展方向乃受誤導。

其次,關於該會的精神。會名ΦΤΦ(Philosophia, Technologia, Physiologia),為該會訓為「哲學、工學與理學」,再進一步解釋說「哲學為科學之母;工學即工藝之學,為應用科學;理學即生理學,為純理論科學。」然查Philosophia本義為「愛智」,三拉丁字連在一起最佳的中文詮釋應該是「問學、利用、厚生」。

中文的「斐陶斐」當不是隨便用的。「斐」字出自《禮記‧大學》:「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是形容學問之道,如琢如磨是形容自修之道;「斐」字代表有學又有德之君子。「陶」字則出自「陶冶」、「薰陶」,有培養、教化之意。「斐陶斐」三字合起來,乃寓有「君子彼此薰陶,行教化以淑世」之深意。

然而多年以來,不只社會大眾,學會自己也弄不清楚「斐陶斐」一詞的涵義,不認識學會應扮演的角色。

復次,關於該會的組織。本來學會的主體應該是優秀的畢業生們,然而橘越淮為枳——該會迄今選出的七萬多「榮譽會員」並非「會員」,根本無緣參與會務。學會的主體竟然是代表各團體會員的校長(或副校長)們。靠各分會上繳的會費,學會每年一度舉辦的大會早已演變為校長們的度假休閒會!

又該學會並無專人負責;總會的會長每年改選,祕書處隨之更換,當然形同虛設。這從該會網站資料的貧乏,當不難窺其梗概。

金庸來台,曾和時任副總統嚴家淦有過一番對談。令他印象深刻的是,談及台灣經濟議題,嚴家淦只談缺點,卻始終未提優點。(取自財政部財政史料研究室)
前副總統嚴家淦是當年聖約翰大學的斐陶斐會員,1972年被在臺復會的大會選為名譽會長。(取自財政部財政史料研究室)

再次,關於該會的運作。近年來大學設立浮濫,因而良莠不齊;該會對於新團體會員申請卻是來者不拒。各分會「榮譽會員」的甄選也多以學業成績的高低為唯一指標。該學會宗旨中的「崇德敬業,共相勸勉」乃成為空談。

嚴家淦前總統曾是當年聖約翰大學的斐陶斐會員,1972年被在臺復會的大會選為名譽會長,他就曾多次在不同場合提到應檢討該會的運作,包括:組織不夠明朗化、會務不健全,會員與會員的接觸不多。他並提出「學以濟世」的大方向。五十年來,學會當家的菁英們竟從來不事改善,但見行禮如儀。

最後,關於該會的功能。該學會多年來幾乎沒有舉辦什麼活動,對「社會之進步」可說甚少貢獻,甚至大眾並無悉其存在。相形之下,美國的類似學會辦得有聲有色。該學會章程所述「選拔賢能」、「獎勵學術研究」種種宗旨,政府有關單位及其他各種民間團體都已經在做。該學會既使不上力,也用不著它來使力。

查歷年被選為斐陶斐會員的優等生,有些固然後來成為社會菁英,例如畢業於北洋大學的李書田,畢業於交通大學的趙曾玨、張光斗與錢學森,畢業於聖約翰大學的嚴家淦,畢業於燕京大學的葉楚生,畢業於東吳大學的石超庸、梁鋆立等人。但反過來看,其實更多的社會菁英並不出自「斐陶斐」。本來,一個人往後是否有所成就,與他在大學畢業時是否名列前茅,並無太大關連。

作了以上五點分析後,本文認為我們應該認真檢討這一組織的存廢。與其維持這樣一個名不達意、組織散漫又功能不彰、形同「殭屍」的學會,我們何不如促其早日收攤,或更另起爐灶?

參考資料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嚴家淦總統文物。任總統時:致詞稿(四)》

《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嚴家淦總統文物。卸任總統後:斐陶斐榮譽學會資料》。

*作者為諄筆群主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諄筆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