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讓我來說說草山的故事

2022-10-21 05:50

? 人氣

吳亮衡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提供)
吳亮衡接受趙心屏podcast節目訪問。(趙心屏提供)

吳亮衡的台灣史研究碩論〈國家權力與空間建構─以陽明山地區為例(1895-1966)〉,探討空間與權力的關係,論述國家要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除了借重法律、警察等制度,其實透過空間就可達到控制的目的,如草山上原本的日式宿舍,改為具有中華文化元素的造型和名稱,氛圍立馬大不相同;這如同傅柯的「規訓」理論,在空間中讓國家權力悄悄發生,讓民眾在不知不覺中被馴化。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為了寫論文,吳亮衡因緣際會訪問到一位來自山東的史老先生,老先生曾是蔣介石的侍衛官,透過他生動的口述,回憶當年的蔣總統在下班後,常牽著夫人的手往山後走,並叮囑侍從不需隨行,讓他倆獨處。史伯伯的口述,讓吳亮衡看見有別於史料的、總是嚴肅而政治的蔣介石,以及當年在陽明山中發生的許多人的故事。老先生的口述自然有待考證之處,這讓他開始爬梳資料,從日據時期的觀光勝地,到成為黨政要員聚集的政治據點,同一座山呈現完全不同的風貌,以說故事的方式書寫成《再見‧草山》,故事講到1957年發生的劉自然事件戛然而止,「草山上還有許多來不及寫入的故事,就待日後娓娓道來吧。」叫人看了欲罷不能。

透過導覽、實驗課程轉譯歷史 想像昔日光景

除了書寫,吳亮衡也以導覽作為他說故事的方式,認為「導覽也是轉譯的過程」,他常帶人到大稻埕、城中地區,要大家在淡水河堤往對岸看,閉上眼試想眼前的景象在一兩百年前會是怎樣的光景?當時會不會也有一個人站在同樣的位置眺望對岸?「我想在看得見的空間,說看不見的、已不復存在故事。歷史不是死背,而是可以讓大家更有想像力的學科。」參加導覽的民眾形形色色,反饋各不相同,整個過程也像是在蒐集人與空間的故事。

陽明山上豐沛的硫磺資源在清朝官員郁永河的眼中卻是「硫氣甚惡」,今日看來令人不覺莞爾。(取自台北旅遊網)
陽明山上豐沛的硫磺資源在清朝官員郁永河的眼中卻是「硫氣甚惡」,今日看來令人不覺莞爾。(取自台北旅遊網)

吳亮衡還對實驗學校的高中生開發了一套Discover Taipei課程,他形容這個課程是這些年來自己研究、轉譯的集合,首先強調閱讀、看資料,再實際到現場引導學生思考,甚至訪問在地人,回到課堂後針對所看見、聽見的進行思辯,讓學生明瞭歷史不是只有一種可能,「希望最後學生們可以設計出一條具有自己觀點、且有創意的導覽路徑,講出『台北』對你來說是什麼;最後還需要以全英文講給外國人聽。我希望他們未來還能discover Taiwan,對外國人說台灣到底是什麼。」

不同面向看歷史 探尋真實

「台灣史有其深刻的脈絡與底蘊,研究台灣史,一定會發現其中的政治色彩,可以用寬廣的心態看待」。他深深感到訪問過的外省老伯伯與這塊土地的真實連結,他們的故事有了解之必要,如同台籍日本兵這個議題,有一位如今已經高齡一百歲的台籍日本兵,仍印象深刻地向他口述,在戰場,覺得自己是台灣人、也是日本兵,願意出征是因為自己認同日本。在當時的殖民教育下,同儕有很多人是被騙,也有更多人是自願,因為當年如果能從沙場活著回來,社會地位將大不相同,是翻轉人生的機會。吳亮衡說,「如果沒有實際調查或訪談、研究,而一味地固著於某些觀點,其實不盡然是歷史真相;如果先帶著有色眼鏡去看歷史,就會喪失明白真實史實的機會,只會被某些言論帶著走。」

吳亮衡認為,導覽也是轉譯歷史的方式。(吳亮衡提供)
吳亮衡認為,導覽也是轉譯歷史的方式。(吳亮衡提供)

「我的知識夠紮實了嗎?這是我轉譯時不斷自問的,只要有所本,就有自信,更可以不斷討論。」

《再見‧草山》之後,吳亮衡有意繼續發展兼具說掰掰的「再見」與「再次見到」一語雙關的《再見》系列,「我有熱情想繼續寫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在凡事講求科技的網路時代從事文史工作,他樂觀認為是「十年磨一劍,只要打好基底,當時機到來,將可一躍而起。」當資料庫夠豐富,隨時可信手捻來,即便是人工智慧,一時之間也難以取代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與連結,就算是元宇宙也得奠基於創意,而創意之前同樣需要有所考證、有所本。「了解過去,理解現在,想像未來,當我說故事的對象恍然大悟的那個瞬間,就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吳亮衡(約51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IOS   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