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義鳴觀點:歐洲人看「小中國的大麻煩」—國家認同不應模糊帶過

2022-10-23 07:00

? 人氣

國家認同的改變需要社會共識。不是生硬地將「Taiwan National Day」的英文譯稱掛在國慶上就能達到。圖為中華民國111年度國慶大會。(陳品佑攝)

國家認同的改變需要社會共識。不是生硬地將「Taiwan National Day」的英文譯稱掛在國慶上就能達到。圖為中華民國111年度國慶大會。(陳品佑攝)

國家認同的變遷,確實需要長時間積累社會共識。不過外界給予中華民國/臺灣多少時間說清楚我們的國家認同?我們希望外界怎麼看待我們?隨著中國共產黨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統一」進程的步步進逼,模糊的說詞恐怕只能流於國內,而在國際越來越不管用。

無論是生硬地將「Taiwan National Day」的英文譯稱掛在111年中華民國國慶上,或者是把Republic of China變成一圈文字放大護照上的「TAIWAN」字樣,這些做法頂多只能讓國內民眾起鬨,仍舊無法好好對國際社會說明,我們的國家到底是什麼?

2017年初,美國學者來臺客座訪問,曾在一場內部會議中主張,對外應強化臺灣代表「好中國(Good China)」而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壞中國(Bad China)」的印象,加速各國認知兩岸的屬性——「民主與專制」,並且銜接二戰以來,民主陣營與共產專制陣營對壘的局面,有效快速凝聚各國對臺灣的支持。不過這樣的說法,自然很快招惹在座多位綠營學者的言詞挑戰-「臺灣就是臺灣,不要拿中國摻水」。

這位自美國軍隊退役的軍官,曾經多次派駐臺北,最早可追溯至1970年代。他轉任學者後的說法,其實不只是表達他的個人意見,而是從實務經驗,以及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所提出對臺灣能快速凝聚美國國內支持的建設性說法。不過臺灣這個桃花源,時常不留心外界,卻總是怨嘆「外國不願意主動來了解臺灣」,然而我們準備好在國家認同的事情上講清楚了嗎?似乎沒有。

最近兩個月將迎來中國共產黨「二十大」、美國拜登政府期中選舉,都再把世界的目光從「烏俄戰爭」的戰場拉回跨太平洋地區。2018年迄今始未停歇的美中貿易摩擦衝突,無論是美中貿易戰,或是當前爭奪半導體技術的「Chip 4」,美中間對於未來世界前景的不同調,都讓存活在美中夾擠間的日本、韓國、臺灣變得相當受到世界關注。全球的關注不只來自美國,歐洲國家也對臺灣興起高度興趣。

近期筆者赴歐洲參加會議,席間湊巧與泰國與會者接續自我介紹,在我先說完臺灣後,泰國與會者這麼說「我知道最近大家很關心臺灣,但我要說我來自『泰國』而不是臺灣,請大家不要再問我『你們那邊還好嗎?』,我們國家沒有被中國軍機軍艦包圍演習」,席間大家笑成一片。

確實,歐洲已經高度關切臺灣,然而我們在世界各國,卻沒有足夠的集體意識,向各國表述「臺灣」究竟是一個什麼概念?以至於歐洲各國對於臺灣的認識,仍舊是一幅黑人問號。

走在歐洲街頭,經過書報攤,斗大的「中華民國」4個字登上歐洲報刊《DOMINO》2022年第6號,頂頭標題文字寫著「小中國的大麻煩-中國和美國正準備在臺灣世界大戰」。

歐洲報刊《DOMINO》2022年第6號,封面故事「小中國的大麻煩-中國和美國正準備在臺灣世界大戰」。(周義鳴提供)
歐洲報刊《DOMINO》2022年第6號,封面故事「小中國的大麻煩-中國和美國正準備在臺灣世界大戰」。(周義鳴提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