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川觀點:工業4.0的挑戰,台灣真的準備好了嗎?

2022-09-18 06:40

? 人氣

在這四十年中,大約可分成兩個階段,其第一階段約在西元1980年到2000年左右,台灣本土的代工產業突飛猛進,年年大量的對美貿易順差,造成為美台間的貿易失衡的大難題,所以政府要年年組團赴美採購,來平衡貿易順差。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但到西元2000年後,幾乎所有的台商全面向中國轉移生產基地,即核心元件在台灣製造,成品在中國組裝,而後行銷到美國及歐洲。這種分工模式,讓中國每年有將近 5 到 6千億美元的貿易順差,而台灣對中港有超過一千億美的順差。也就是中國的貿易利潤約有二成比例分給台商。但查中國對外貿易貢獻最大的公司,幾乎全是台商的天下。也就是台商借中國便宜的勞動力,將中國塑造成製造業大國,即所謂的世界工廠角色。但也無形中將中國推展到全球 GDP 第二大的國家。在其間中國不斷以國內廣大的市場,來開創產業巨獸,如阿里巴巴、華為等公司。此時加上歐美資本的加持,這些中國大公司,儼然要買下整個台灣產業的態勢。約在五年前,中國的專家已點名,國巨公司,他們還得花五年時間學習,而台積電大約要十年以上的時間挖角學習,至於其他的產業(如聯發科、及各伺服器大廠),他們已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但美中的貿易戰興起,才終止台商不斷將資金及技術投入中國的趨勢。目前中國和台灣之間的政治予盾不斷尖鋭化,但雙方的貿易結構仍未改變,政府與民間都無法找出解決之道。而其真正核心,就是工業 3.0 問題。

20210624-淨零賽局專題-工廠排氣。(柯承惠攝)
從西元1980年起到今,我國大約有四十年的時間在發展代工產業。(資料照,柯承惠攝)

工業 3·0  國際公司(有核心技術專利及品牌,可委外代工)

台灣從農業、傳統產業、資通訊及晶片產業,一路走來已近七十年的時間。而這些經驗已九成轉移到中國去發展。若產業的體質不調整,則未來的挑戰會更加嚴苛。目前對中國的貿易順差,是在美中日台間的貿易循環下的利潤所撐起。預估美中間的貿易結構會發生巨變而脫鈎,真正切開,則我國的國際貿易順差將不復存在。而這可能在四至五年內就會發生。南韓就是將市場的主力放在中國,而今才大嚐苦果,其產業在中國,已完全被中國大公司所取代。某方面南韓之各大公司,乃完全學習日本的大公司的經驗所建構。其步伐已領先台灣一步,若今日的苦果熬盡,再站起來的話,日後台灣將無法和其全面競爭(軍事工業我們已輸給南韓)。

宏碁公司早在幾十年前,就提出要發展品牌行銷,但本身沒有雄厚的研發基礎,其以代工廠的能耐要跨入和國際大廠競爭,沒幾回合就敗陣連連,某方面今日的南韓大公司就是面臨此命運。那麼其關鍵處何在?那就要看美國歐洲等大公司是如何經營其產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