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個具有豐富「學習」意義的時節。
由月初各級學校的陸續開學,讓學生在新的學年和新的學習計畫中,邁開「溫故而知新」的步伐。隨後透過「學校日」,讓家長因配合子女「新學習」的需要,重新感受學校的氣氛並產生相應的新經驗。月底則以「萬世師表」的孔子誕辰和附隨的「教師節」,讓全民由緬懷「學無止境」的典範,成為力行「終身學習」的學習者。
9月,於是「由一日學而日日學,由日日學而終身學」地蘊含著「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深意。
全民「終身學習」乃有「學習社會」
〈學記〉曰:「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即在強調藉由全民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形成一個「學習社會」,方可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
而培養全民「終身學習」的要領,則為「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意指欲使全民樂於學習和善於學習,必須先讓「教人學習」的教師受人尊敬。而教師欲受人尊敬,則須以自重自律的言傳和身教,供學習者參照,並對學習者參照後的表現表示尊重。當教師能珍重「教人學習」的重任,學習者便應尊敬「提供師法」的教師,戒慎莊重的聆聽其言傳和仿效其身教,以達到預期的學習目標,進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於是,「教人學習」首在「提供師法」,「教―學」雙方均應以「學」為核心,一方面要求自己敬謹從事,另方面則對對方表達尊重和感謝。因為「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的互動歷程,足以使雙方均能不斷的學習和成長。
學習社會中人人兼學習者和被參照者
由於每個人一生都會不斷的面臨各種挑戰,如由為人子而為人父、換了工作進入新職場⋯⋯乃至臨終打算如何辭世,都將遭遇原有經驗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人永遠需要學習。
但無論師法自我或他人,都在參照該對象解決相關問題的言行和結果,也就是其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成敗經驗。遂使每個人的經驗,產生了「善」和「不善」或「賢」和「不賢」的價值,不僅成為自己日後參照的重點,也是他人「思齊」和「內自省」的教材。個人因而既是向他人學習的人,亦成為他人學習的對象。「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學習社會於焉形成。
位高權重者尤應提供「尊道敬學」的師法
在整個社會中,最能動見觀瞻者,最具「提供師法」的影響力。因其能「施於朝廷,通於天下,貫於人心,關乎氣運」,所以說「作之君,作之師」。
據此,乃有「楚靈王好士細腰」的「不賢」故事,亦有唐太宗「若安天下,必須先正其身」的「賢」者自許。即使為當前執政者所嚴加批判的蔣總統,在教師節前夕,亦總會恭敬的邀請台大、清大等國立大學的校長和著名的學者假中山樓餐敘;如果延請了女賓,蔣宋美齡女士還會作陪。而餐敘的目的,則除了當面表達對全國教師的感謝,更特別針對國政和民風,向來賓多所請益並聆聽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