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韓建交三十年,站在十字路口上

2022-08-31 07:00

? 人氣

中韓建交30年,圖為圖為中國外長王毅(右)和韓國外長朴振(左)。(中國外交部官網)

中韓建交30年,圖為圖為中國外長王毅(右)和韓國外長朴振(左)。(中國外交部官網)

今年是中共與南韓建交30週年,雙方於本月24日,同步在北京和首爾兩地舉辦慶祝活動,並由兩國外長分別代表各自元首宣讀賀詞。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中韓要做好鄰居、好朋友、好夥伴」;南韓總統尹錫悅則希望:「雙方以相互尊重精神為基礎,探索新的合作方向,推動兩國關係朝著更加成熟健康的方向發展。」

在中韓領導人發出上述外交辭令的背後,卻隱含了一股不尋常的詭譎氣氛。中韓於1992年8月24日建交後,兩國於1998年建立「面向21世紀的合作夥伴關係」,2003年建立「全面合作夥伴關係」,2008年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但在中韓建交30年後的今天,兩國面臨的內外情勢都發生重大改變。因此,韓國才會提出了雙方共同構建「新型韓中關係」的說法。

誠如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李熙玉所說,「30年來,中國變得更加強大,而韓國也已成為世界第10大經濟體,如同中國不再是過去的中國一樣,韓國也已不再是過去的韓國。」這段話說得沒錯,但今天中國大陸是韓國商品的最大出口和最大進口地區,韓國在經濟上無法和中國脫鉤;而在安保問題上,韓國則始終依賴美國。在中美戰略競爭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中韓如何構建新型關係?

談到中美競爭對中韓關係造成的影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兩大問題:一是駐韓美軍和美國在韓部署「薩德反飛彈系統」(THAAD);二是美國擬主導成立包含台灣、日本和韓國在內的「晶片四方聯盟」(Chip 4)。

首先,中共一向從周邊安全利益,看待美韓軍事合作問題。由於中美關係從競爭步步走向對抗,中共擔心美國會結合日韓盟國,共同遏制「中國崛起」。2017年10月,中共針對駐韓美軍部署薩德問題,採取「限韓令」的報復措施後,成功促使當時的南韓文在寅政府,做出了「三不」政策的表態,即不加入美國導彈防禦系統、不追求部署薩德系統,以及不推進韓美日軍事同盟。尹錫悅上台後,不認為「三不」是一項「承諾」或「協議」。南韓國防部於本月12日宣稱,政府正努力加速推動讓THAAD恢復正常運轉。

其次,美國總統拜登於本月9日簽署了一項價值52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這項法案限制受補助的企業不得投資中國市場,否則必須全額退回補助款。外界看來,拜登簽這項法案的目的,形同在科技領域上對中共進行遏制,也讓韓國政府因此陷入兩難:韓國一方面希望保有在半導體上的領先優勢,另一方面擔心與中方關係惡化,會失去重要生產基地與市場。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年6月,南韓總統尹錫悅伉儷出席北約領導人峰會(AP)
2022年6月,南韓總統尹錫悅伉儷出席北約領導人峰會(AP)



如今看來,韓國顯然已在美國「技術」和中國「市場」孰重孰輕之間,做了痛苦的選擇。根據外電報導,韓國外交部近期已向美方表明,韓方有參與Chip 4預備磋商的意願,並將根據磋商結果,決定是否正式加入。磋商會議擬於8月底或9月初舉行,會中將就Chip 4的細節問題進行協調。鑑於中共對此科技聯盟反應敏感,韓國政府否認這個機制有排斥特定國家「同盟」的用意,並使用「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對話」的表述取而代之。

除了上述兩大分歧問題外,北韓的趁虛而入,也增加中韓構建新型關係的難度。文在寅在位期間,美韓都曾希望以外交談判,促使平壤放棄核武發展,最後實現半島無核化的目標,美韓還因此縮減聯合軍演的規模。但川普對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展開的「個人外交」並未奏效,文在寅推動的韓朝和解也後繼乏力。拜登政府上台後,北韓更無視聯合國決議的禁令,陸續恢復此前一度暫停的導彈試射。北韓更拒絕尹錫悅所提,以經濟援助換取半島無核化的建議。

為了應對北韓核武威脅的升高,美與南韓於8月22日起展開自2018年以來最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演習活動將延續到9月1日,外界預期北韓可能對此採取反擊;但料想不到的是,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卻在北韓採取行動之前,以「美國與南韓的最大規模演習啓動,亞太地區緊張局勢升溫」為題,報導了這次美韓聯合軍演。因此,中美緊張關係,可能產生台海、東海、南海、黃海,「四海連動」的外溢效應。

最後,南韓社會目前對中共存在的負面觀感,也形成中韓構建新型關係的一道無形障礙。在南韓年輕族群中,有愈來愈多人出現「比起日本更討厭中國大陸」的想法。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8月18至21日,訪問了420位年紀介於20至39歲的南韓民眾,結果顯示受訪者對美國好感度最高,有6.76分;日本及北韓分別得到3.98和2.89分;位居最後的是中國,獲得2.73分。

解讀上述民調,中共媒體認為原因出在政治人物對中國的不斷攻擊,以及民眾普遍存在親美的心理。不過《紐約時報》指出,北京外交政策、新冠肺炎(COVID-19)處理方針,以及自中國大陸飄到南韓的空氣汙染等問題,才是關鍵的因素。另外,從歷史文化的角度看,有人認為中韓兩國的歷史文化具有相似性,也因為這種相似性產生了很多爭議,加上歪曲的報道,造成兩國關係的惡化。

韓國民眾對於中國的印象,影響到對中國崛起的認知。根據韓國《中央日報》8月21日對全韓1028名成年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19.3%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崛起是一種「機會」,而75.4%的受訪者則認為是「威脅」。

總之,中美戰略競爭雖然強化了南韓的地緣政治角色,但也縮小了南韓在追求安全和經濟利益平衡的活動空間。南韓如何避免「選邊站」?尹錫悅政府正站在十字路口上。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本文原刊《美麗島電子報》,授權轉載。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