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振家觀點:從「反差萌」看梅蘭芳的京劇藝術

2022-08-21 05:40

? 人氣

有一位西方導演說:「戲劇中的節奏是迷人而且有力的,但像鬼魂一樣,不再回答命令。」在傳統戲曲裡面,鑼鼓音樂馴服了劇場節奏,使之成為戲曲的靈魂,成為戲曲的守護神。梅蘭芳對於這一點似乎有深刻的領悟,因此在〈捧印〉中對鑼鼓有大膽且出色的運用。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梅蘭芳對於〈捧印〉的劇本初稿做了兩度修改,第一度修改只是把【西皮散板】的唱詞從六句縮減為四句,而最關鍵的第二度修改,則是更動了四句唱詞的順序,讓原本連貫的文氣出現「破綻」。值得注意的是,梅蘭芳在說明更動唱詞順序的用意時,特別提到鑼鼓的節奏:

我的目的是要把這段啞劇表演放在第三句後面,才能用第四句結束這段思想過程,如果放在第四句唱完之後,緊接著聽到鼓聲,就有層次糾纏不清的毛病。因為這兩個轉折的層次,前者用【九錘半】,後者用【急急風】,節奏都非常強烈,一定要把它們隔開才對。

下表比較了劇本的第二版跟第三版,可以看到,第三版(首演本)刻意以一句【西皮散板】,將【九錘半】與【急急風】分隔開來。

表1
表1

即便沒有受過編劇訓練的人也能看得出來,第二版唱詞比第三版唱詞更通順,然而如果唱詞四平八穩、全無破綻,表演上可能就會流於平凡。梅蘭芳以豐富的舞臺經驗修改劇本,以不完美、欠通順的唱詞來推動啞劇表演,可謂老薑彌辣,目光如炬。關鍵是,他終於解決了音樂的問題,回歸至京劇的劇場節奏,自此之後靈感泉湧,達到從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梅蘭芳創造啞劇的靈感,應該是始於1959年5月5日,也就是首演《穆桂英掛帥》之前二十天,梅蘭芳當日觀賞河北梆子劇團演出《穆桂英掛帥》,見到「左右兩沖」的身段,聽到激烈的鑼鼓聲響,這才對於〈捧印〉的啞劇產生具體構想。梅蘭芳自從決定使用【九錘半】等鑼鼓之後,才逐漸確立「比青衣放大些,比刀馬旦文氣些」的表演基調。

梅蘭芳在〈捧印〉中用得最精采的一個鑼鼓,可能要數【軟四擊頭】。穆桂英此時以「反蹦子」輕輕一躍,身形飄逸,接下來轉手舉印、迴身亮相,卻在一瞬間變得厚重磅礡,氣吞河嶽,這樣的奇妙轉折,不禁再次讓我想到金庸的小說。《倚天屠龍記》第二十四章「太極初傳柔克剛」,張無忌在觀看張三丰演示太極拳時,有以下的頓悟:

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只見他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張無忌突然之間省悟:「這是以慢打快、以靜制動的上乘武學,想不到世間竟會有如此高明的功夫。」他武功本就極高,一經領會,越看越是入神,但見張三丰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是開闢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

小說家言,往往天馬行空,不可盡信──區區一個動作,怎可能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不過看了〈捧印〉之後,我不僅相信世上真的有這種動作,並且開始懷疑,金庸在寫張三丰時,心中的範本是否即為〈捧印〉中的梅蘭芳?

*作者為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