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博弈、地緣爭霸與權力失衡:《帝國解體與自由的堡壘》選摘(2)

2022-08-18 05:10

? 人氣

在地緣政治學之後,現實主義的國際關係也被歸納總結出來(摩根索、卡爾、華爾茲、米爾斯海默)。美國人華爾茲提出的結構現實主義理論強調了「權力平衡」,認為權力平衡可以維持一段長時間的和平,而且一旦偏離,世界有「自動回到權力平衡」的狀態。華爾茲強調「離岸平衡」的概念,認為美國最有資格成為離岸平衡的操盤手。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美國人米爾斯海默的的攻勢現實主義則對「自動回到權力平衡」不這麼樂觀:他同意國際關係是無政府的,在本質上沒有秩序可言,然而他強調,國和國之間的關係是互不信任的,因為一個國家總是無法完全知道其他國家的意圖,在這種無處不在的猜疑中,要保證安全只能無休止地追求力量,甚至不得不先發制人,最後引發大國之間的戰爭,即「大國政治的悲劇」。然而,米爾斯海默的樂觀之處在於,大洋的存在讓不同陸地的國家無法征服對方,所以陸地大國和陸地大國的衝突固然不可避免,但陸地大國和海洋國家之間的衝突並非無法避免。更重要的是,由於存在「離岸」的海洋大國,「離岸平衡」是可行的。

在二戰後,美國外交家凱南曾撰寫著名的《長電報》,核心內容是建議對蘇聯採取「圍堵」(containment)政策(儘管他沒有用這個詞)。他的邏輯是,俄國是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國家,所以一直追求提高實力和擴張勢力,只有擴張才能讓自己感覺安全。然而,蘇聯的作風雖然強悍,但並非「沒有理性」,對「力量的邏輯」高度敏感。只要對手擁有足夠的力量,並顯示願意使用這種力量,蘇聯就會知難而退,不會進行有損威望的攤牌。凱南建議美國不直接對抗蘇聯,但建立包圍圈,向蘇聯展示力量。

在冷戰後,美國獨大,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俄國無力再和美國全球爭霸,但在俄國周邊的對抗繼續,美國對俄國的戒心依然存在。直到川普政府把「頭號敵人」改為中國之前,美國的「頭號國家敵人」,即不算非國家的對象(比如恐怖主義等),始終是俄國。即便把頭號敵人改為中國,俄國還是美國的二號敵人。

因此,一直以來,地緣政治理論中的「中心帝國」vs「世界帝國」依然存在。俄國要擴張,美國要圍堵,這種結構性的矛盾依然繼續。在這種邏輯下,在俄國周邊國家個個都可能是「烏克蘭」。在美國戰略理論家布里辛斯基1997年的《大棋局》中,烏克蘭是「地緣政治的支點」,如果能納入西方,就能大大削弱俄羅斯,更便於美國圍堵它。

然而,衝突能避免,得益於權力平衡。2009年時任副總統拜登在訪問完烏克蘭和喬治亞後,告訴美國媒體:俄國的人口和經濟都在萎縮,不得不在廣泛的國安問題上適應西方,包括對前蘇聯國家鬆手和減少核武(force the country to make accommodations to the West on a wide range of national-security issues, including loosening its grip on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nd shrinking its vast nuclear arsenal.)。這被解讀為:「俄國沒有能力也沒有權利在前蘇聯的任何地方建立勢力範圍」。這可以為蘇聯解體後30年的美俄關係提供註腳。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