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屏專文:地方創生,在各地種下希望的種子

2022-08-12 05:40

? 人氣

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必須以人為本,並先找出地方產業的DNA。(陳美伶提供)

陳美伶認為地方創生必須以人為本,並先找出地方產業的DNA。(陳美伶提供)

前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在2020年5月被告知必須離職時,可能沒有想到,她在任內大力推動的「地方創生」工作會成為人生下半場的志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她任內定位國發會為具政策統合性又接地氣的組織,認為台灣人口結構和整體發展不均衡的一帖藥方就是地方創生,跑遍了22縣市,積極和各地方創生團隊交朋友也交心,卸任時被地創界人士頒發「創生教母」封號,更被信義房屋董事長周俊吉邀請,成立了全台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全國性地方創生NGO–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擔任董事長一職。雖然近四十年的公務生涯戛然而止,現在的舞台讓她仍能揮灑對地方創生的熱情,持續在各地跑透透。「我才去了嘉義、又到彰化和台中與地方交流,基金會是一個大平台,地創團隊有什麼需求,我們都可以媒合資源,也讓他們透過平台可以被看見,甚至透過我們這個入口也能讓國外看見台灣的地方創生…。」

到底「地方創生」是什麼?和以前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有何不同?是不是新瓶裝舊酒?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陳美伶(約40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IOSAndroid

由下而上、以人為本的台灣地方創生運動

「地方創生」一詞出自安倍晉三在日本首相任內的國家級計畫,目的就是要解決少子化、高齡化和各地發展不均、人口集中幾個大都市的問題。2014年,日本不僅為此制定專法,還設立了直屬內閣府的地方創生大臣;日本前總務大臣增田寬也曾經著作《地方消滅》一書,直指2040年日本將有超過一半的地區,會因人口過少而消失,鄉村地方消失,將會連帶導致都市和國家毀滅性的崩壞!

台灣雖然也面臨同樣高齡少子、地方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不過人口與土地利用密度、法令規範都和日本大不相同,陳美伶認為台灣的地方創生必須走自己的路,而且不能像過去的政策總是由上而下,應該由下而上,以地方的需求為導向。「以人為本,找出地方產業DNA,如果沒有好的產業,就不可能創造就業機會,人不可能回流。在數位時代,所有計畫也應該與數位結合、科技導入。」

過去所謂的「社區總體營造」讓社區意識抬頭,但多年來並沒有解決地方經濟不振、人口外流的問題,陳美伶當時與國發會同仁盤點地方資源,頻頻下鄉聆聽地方聲音,在各地看見了許多可能,比如基隆曾經的「委託行一條街」,在有志在地青年的推動下恢復了生氣;新北的金山,也有一群熱心於發展在地產業的年輕人,著手於友善環境的生態農業。農業大縣雲林,已經孕育出知名的鮮乳品牌,以及二代接班、推廣在地風土文化的優質醬油;在彰化,有從台北返鄉的彰化人為發揚地方生活文化所提供的在地旅遊服務。這些各自精采的品牌與產業豐富了當地的風貌,但這些「點」有可能連成「線」、進而擴大為「面」,真正促進地方產業發展,讓人口回流?

以早期知名的地方創業,南投竹山「天空的院子」為例,在陳美伶所寫的《美伶姊的台灣創生故事》一書中提到,這座民宿爆紅後果然吸引了觀光客,但在地人口卻驟減,創辦人何培鈞檢討,觀光發展與在地連結不夠深刻,因此開始讓民宿中吃的用的都採用在地物產,更以創意方式吸引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免費換宿,用各自專業幫助竹山的發展;後來除了民宿之外,更以在地工藝和食材經營深具地方特色的餐廳、冰果室。此外,何培鈞還為關心地方事務的民眾舉辦定期的聚會,彼此交換意見並和外部的資源連結,讓竹山生出更多在地新創事業。這番竹山經驗成為許多後進地方創生團隊的參考,甚至也擴散到馬來西亞、中國和日本。

許多青年返鄉後,以生態永續的觀念接手家族經營的農漁養殖事業。(陳美伶提供)
許多青年返鄉後,以生態永續的觀念接手家族經營的農漁養殖事業。(陳美伶提供)

打造全國性平台 交流共學 媒合資源

陳美伶指出,地方創生是人、文、地、產、景的串連,根據統計,在地方要做出成績平均需要長達8.9年,一開始會跌跌撞撞、花費很長時間一再地修正,如果都悶在地方,再努力想要資源,也不知道資源在哪裡。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去年底成立後,就是以「全國性地方創生大平台」的概念來協助地方創生團隊,視他們的需求媒合資源,也透過平台讓團隊的努力可以被看見,目前已有115個團隊上架到基金會官網,透過彼此不斷的交流與見學,吸取經驗,互相學習;一個人可以走的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更遠,當交流形成一種文化,共學、共享,未來才能共好。

「地方創生沒有SOP,要展現品牌特色,越在地就越國際、越有特色、越容易被看見,也可以從別人的經驗學習不再犯錯」。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要做為人才共學共創與資源媒合的平台(陳美伶提供)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要做為人才共學共創與資源媒合的平台(陳美伶提供)

很多年輕人回鄉或移居第二故鄉,對於土地的熱愛和使命感都令陳美伶深深感動,但往往年輕人回鄉後發現環境改變了許多,因此需要先盤點資源,聆聽在地的聲音。「要探討地方的DNA,究竟需要是什麼,再來談供給;當需求與供給吻合,產業發展了起來,也不是每個人都要創業,當產業規模夠大,夠有潛力和前景時,就有人會回來工作,留在家鄉就可以有很好的生活。」

聽她細數著期待在地團隊以地方需求驅動公私部門協力、擴大社會參與;必須與趨勢結合,要有淨零碳排、保護地球、永續發展的理念,好的地方創生項目將可以吸引政府或企業投資…。卸下公職的陳美伶運用過去的經驗和人脈協助有心於地方創生的人不再單打獨鬥,自己也時時刻刻被各地的創生能量感動著。「大家看我很年輕啊!常跟年輕人對話,我的心態很年輕,這是令我開心的工作!應該說我的生活與工作完全結合,做這件事不會疲倦,這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陳美伶笑得燦爛。

這幾年,返鄉實踐內心的理想,似乎成為某種潮流,許多過去被視為偏遠的縣市鄉鎮,也因為返鄉者的新創事業而有了不一樣的風貌,這將是曇花一現或能創造社會價值,形成永續經營的產業?以地方創生帶動人口與經濟均衡發展仍有一段很長的路。至今,陳美伶的初衷讓她心中始終保有熱情:希望地方創生能成為全民運動,台灣有朝一日不再有偏鄉。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訪問。(趙心屏提供)
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接受趙心屏的podcast節目訪問。(作者提供)

聆聽趙心屏〈人生從此不一樣〉podcast專訪陳美伶(約40分鐘)

下載好好聽FM app:IOSAndroid

*作者為資深媒體人,前台視、東森主播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