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信觀點:陳明通聲明連發,愈護航林智堅處境愈慘

2022-08-01 06:30

? 人氣

論文抄襲疑雲纏身的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資料照,顏麟宇攝)

論文抄襲疑雲纏身的民進黨桃園市長參選人林智堅(資料照,顏麟宇攝)

林智堅論文門事件中關鍵人物余正煌7/27現身台大學倫理審定委員會(學倫會),他發表了3點聲明表達了自己完全依著國發所相關學術規定,完成了自己的論文,他沒有抄襲。相對地,涉及此案的另2位關鍵人物陳明通教授與林智堅卻未出席。但是從7月5日到7月28日這段期間陳明通與林智堅相繼發布聲明,一再表示2個重點:一是林智堅是資料提供者,論文原創者;二是林智堅沒有抄襲。(為何不到學倫會說清楚講明白?)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註:7/31陳明通三度發出聲明,主旨在強調是他把林智堅的論文大綱先給了余正煌參考)

7月5日陳明通教授發表聲明:「我是林智堅的指導教授,我必須幫他澄清一下,是余正煌拿林智堅的資料寫論文,問卷的原始設計者是林智堅及其競選團隊,怎麼寫也是我先指導林智堅。後來余正煌因為一開始寫的碩論計畫不理想,想換題目,他找上我的研究助理楊喜慧,我徵得林智堅的同意,把林智堅的民調資料給余正煌用,並建議他換題目寫林智堅,同時把林智堅當時初步寫的東西(前面幾章,尤其是研究設計)給余正煌參考,同時以口試委員的身分給余正煌一些寫作建議。」

陳明通這段聲明主要用意就是「證明」林智堅才是原創者,是他把民調資料同意讓余正煌使用,陳老師非常熱心還把「林智堅當時初步寫的東西(前面幾章,尤其是研究設計)給余正煌參考」。

7月22日陳明通再發4000多字的11大點說明,再提到他和余正煌這段故事:

「他原先的碩士論文研究計畫(研究有關陸生)在口試時,口試委員所提出的要求,讓他覺得短時間內無法完成,特別是要重新蒐集一些資料,而他的畢業年限又僅剩下1個學期,內心非常著急。因為我當時是所長,所以他來請教我怎麼辦? ……當時我覺得林智堅的內部民調資料,沒有人寫林智堅,而他是當選者,非常可惜;……因此我在徵得林智堅的同意下,讓余正煌使用林的資料,以林智堅作為研究對象,希望能幫助余正煌順利完成論文。……我雖然不是余正煌的指導教授,但在徵得余的指導教授同意下,以口試委員的身份指導他研究計畫寫作,時間大約從 2016 年 1 月開始,晚於我指導林智堅的論文寫作。」

陳明通拔刀相助在7月22日已改成了「讓余正煌使用林的資料,以林智堅作為研究對象」,和7月5日所言,「把林智堅的民調資料給余正煌用,並建議他換題目寫林智堅,同時把林智堅當時初步寫的東西(前面幾章,尤其是研究設計)給余正煌參考」有很大出入。因為7月5日時陳明通表示林智堅不但寫了論文前面幾章,可以讓陳老師轉給余正煌參考。(余正煌的律師表示,余並未看過林智堅的論文,也不知道他寫的內容。)

7月23日林智堅召開記者會,綠委鄭運鵬幫他說明:余正煌2015年12月提計畫書口試而遇瓶頸,陳老師應該是參加余的口試,還徵求了余的指導教授同意指導余生的研究計畫,陳老師在2016年1月了解余正煌的情況馬上建議他改題目,並徵得林智堅同意將林的資料提供給余,2016年3月余正煌再提論文計畫書給陳老師。

到了7月28日林智堅團隊馬上做了圖卡重申林智堅沒有抄襲,表示:他是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和指導老師討論論文題目,2015年12月研究大綱已經完成,余正煌2015年12月時,則還在做上一個計畫的口試;另一個證據是,2016年1月30日他到學校和指導老師討論,老師2月1日修正後,就把資料寄到他助理的信箱。

請注意:

一,上述的過程中,都是陳明通與林智堅一直在調整的說詞,根本沒有余正煌的說詞,可以說明,陳林師生一直在「串證」中。

二,7月28日林智堅的六千字聲明中, 第2部分:「余正煌的碩士論文寫作歷程」顯然就是幫余正煌整理好他寫作過程,可是這還是林智堅一面之詞。少了余正煌的說明,陳林師生的說法都得「保留」。

不過,從陳林師生所披露出來的聲明顯示出:

一,陳林師生導引社會大眾與學界一個最重要的方向:林智堅的論文是原創者,沒有抄襲的問題。

二,為了圓滿上述的論述:陳明通就在7月5日一開始就說:「我徵得林智堅的同意,把林智堅的民調資料給余正煌用,並建議他換題目寫林智堅,同時把林智堅當時初步寫的東西(前面幾章,尤其是研究設計)給余正煌參考,」換言之, 在2016年1月陳明通好心幫余正煌的忙,不但指導他改題目並且主動幫他徵得林智堅同意,將民調資料與林智堅已經寫好的論文前面幾章,特別是研究設計拿給余正煌參考。(暗示余「參考」林文,所以林文在先,又是原創者,所以林沒有抄襲)

三,林智堅表示自己是在2014年選舉時就開始發想寫這場大選,他的6份問卷調查資料成為論文最重要的參考資料。他在和陳明通老師談此事時,陳老師表示觀察到「柯文哲現象」外溢效應在林智堅身上,所以林就把這6份數據資料供陳老師寫成論文投稿期刊。根據鄭運鵬表示:「後來林智堅認為可以研究、本身也是當事人,所以他不能寫自己,2015年下半年也決定使用自己市長選舉內部民調,這很合理。」由此可證林智堅是在2015年下半年確定論文寫作的方向。(林一再強調自己是原創者,表示2014年就有此想法,而余是聽了陳明通的話2016年1月以後才發想論文題目)

四,依陳明通的說法:「當(2015)暑假結束學校開學後,林智堅開始跟我討論其碩士論文,他表示對於那場「三腳督」選戰中「槓桿者」蔡仁堅的角色非常有研究興趣,我覺得很好,因此就確定這樣的題目,並開始指導他研究計畫寫作,時間大約在 2015 年 12 月左右。這和林智堅的說法相吻合,但是2015年12月余正煌提出論文計畫書(研究陸生議題)卻受阻無法寫下去,陳明通是口委,在2016年1月余同學求援之下,就幫余修改題目,因為「當時我覺得林智堅的內部民調資料,沒有人寫林智堅,而他是當選者,非常可惜;…… 因此我在徵得林智堅的同意下,讓余正煌使用林的資料,以林智堅作為研究對象,….. 所以是先有林智堅的研究和資料,才會有余正煌的論文寫作。」時間是2016年1月,3月時余正煌就把計畫書給陳明通而通過。

(在此陳明通說讓余使用林的資料來研究林,陳林師生對余真的是毫不藏私啊!可是為何陳老師不讓林智堅研究當選者林智堅?可以建議余寫棄保效應第三者蔡仁堅,不是更合理?關於這點還是應聽聽余正煌的說法)

五,陳明通自己研究了「我先前投稿《選舉研究》期刊的論文僅在處理『柯文哲現象』的外溢效應,對於林智堅的當選還有許多傳統投票行為變數,例如政黨偏好、政見或議題取向並未深入研究」。所以2015年12月讓林智堅研究第三者槓桿者蔡仁堅;2016年1月讓余正煌研究林智堅。 三篇論文都是使用林智堅那6份問卷資料。林智堅表示自己在2016年1月30日完成研究大綱給指導教授,2月1日陳老師修改完後還給林的助理。這份關鍵資料林智堅表示證明自己才是原創者,沒有抄襲。陳明通表示將這些都拿給余正煌,所以陳林師生完成了余正煌都是在這6份問卷資料與林智堅的研究設計版本初協助下,才順利在3月提出計畫書,7月19日完成論文口試。(林是2015年12月與陳老師敲好要寫蔡仁堅這部分,1月30日寫完大綱送出給陳明通,2月1日陳老師傳給林的助理改好的版本。是不是同時也提供給余同學參考呢?這份檔案真的很關鍵,應該就是研究架構,林智堅的論文研究版本。余正煌表示沒看過林智堅的論文,也不知道他在寫什麼。兩廂對照差異太大。這個差異最清楚的應該還是得問陳明通老師)

20220516-國安局長陳明通16日列席立法院備詢。(柯承惠攝)
國安局長陳明通連續發出聲明迴護林智堅。(柯承惠攝)

六,問題是7月28日林智堅6000字聲明,談到自己論文的寫作歷程時寫著:「在 2015 年 12 月左右起草第一版的研究大綱,形成了論文章節架構,放入相關的統計數據,也在 2016年2月1日的研究計畫版本當中,完成了研究設計。」林智堅接著說:「之後在這個版本的基礎上,我持續和陳明通老師討論,並搜集相關文獻資料,積極完成論文研究計畫的撰寫,並在同年5月18日申請研究計畫口試,2016年5月24日通過論文研究計畫口試。」這個研究計畫書與余正煌2016年3月所提的研究計畫書是否也有「高度雷同」呢?這裡還需要台大學倫會去做對比。依陳明通的說法「林余兩個人的論文基於同一組問卷所蒐集的資料,在『操作性定義』當然會完全一樣,這不是抄襲,因為不完全一樣才是問題。」余林兩人的計畫書若依陳明通的聲明,余是參考林的研究設計,在3月提出口試。林則是在這個基礎上再蒐集文獻再撰寫研究計畫。林在5月提出口試,難道不同題目的研究計畫也會內容高度相似?當然還是需要由學倫會去對比,就可找到答案。(余2016年3月通過研究計畫書,7月通過論文口試;林2016年5月通過研究計畫書,2017年1月通過論文口試。余的計畫書是否參考了林的初稿?還是參考了民調資料?這是最需要釐清的部分。接著就是對比余林兩人計畫書的內容,是否有雷同之處?再來就是對比兩人的各自的論文內容)

七,林智堅的「研究計畫口試通過之後,雖然市政非常忙碌,但我不只參酌了口試委員的建議,進行論文的修補,並在陳明通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實證分析與撰寫。終於在2017年1月13日完成論文口試。」請問余正煌的論文是否也是這樣由陳明通老師指導下完成呢?還是在他自己的指導教授指導下,他在2016年7月19日論文口試通過?最重要的是明明兩人的口試委員除了陳明通以外,另兩位口委都不同,那麼為何還是有高度雷同的地方?陳明通老師4000多字的聲明了自我說明操作定義與引用同樣的問卷數據所以兩人會有高度相似;事實上,操作定義針對研究對象不同(一個是當選者,一個是槓桿者,實證分析雖然使同樣一份問卷設計,對象不同操作性定義與操作過程和分析結果當然會有差異,怎麼會相似度如此高?),論文的分析內容怎麼會高度相似?

八,至於7/28林智堅團隊指出余文中3個突兀(7/28林的6000字聲明也再次提起):

A,林用「我」,很合邏輯,而余用「我們」不合邏輯。我和我們都是第一人稱,只是我單數,我們為複數。(使用「研究者」更合學術規定。余文在文中引用林所提供的問卷數據,所以用「我們」來稱呼,在誌謝時余就提到感謝林智堅團隊提供民調資料)。

B,至於「依變項」的疑義,在操作上余文主要分析對象既是林智堅,林文則是以「棄保效應」為重點,那麼依變項不就是針對第三者而設計?余文點到蔡仁堅的角色,卻不用當作分析的重點,所以研究架構自然無需「依變項」的設計,林智堅團隊以此為不合邏輯,這樣不是很「突兀」?

C,至於林文假設選民會因為高學歷支持蔡仁堅,但使用同樣數據的余文則假設選民會支持林智堅,這就不太符合前文所述,高學歷的選民會支持高學歷的候選人,前後邏輯相反。請注意余文的研究對象是林智堅,假設自然是以林為主;林文則是以蔡仁堅為研究對象,實證的結果高學歷選民會支持學歷高的侯選人這個說法在林智堅身上是不成立的。拿余的問題與假設前後不一來指他突兀,卻不拿實證結果來證明前面的假設錯了,錯在哪裡?理由何在?…換句話說,這不就是反證了林智堅之所以勝選的新因素,這就是余文所該強調嗎?

D,論文中的研究問題與假設就是研究生初步提出來的方向與未來將執行的問卷設計,實證結果有證實、也有推翻最先的提問與假設,不就是在訓練研究生對於研究從嘗試錯誤或實驗來檢證,找出更正確的方法與推論。林智堅團隊卻拿來反質疑余文前後邏輯不一,想藉此來證明自己才是原創者,顯示林智堅團隊還停在提論文計畫書的階段,還未深入到操作與操作後針對結果產生內容分析。這個歷程余林兩人各不同,能否說出自己這個寫作歷程與實證結果才是論文真正的原創者啊!

九,還有,余正煌指出林文有些和他引用相同的參考文獻,余文都有依規附上出處,(既有附上出處,也列了參考書目,顯示余生有真的看過這些資料)但是到了林文卻把這些引用出處附註都刪除了(林文後面參考書目是否有列出這些資料?若是有列出,前面內文卻沒有附上出處,這不是抄的又是什麼?若是連書目也沒列,不更坐實了林文是抄襲的),結果就是這引文反而成了林智堅所寫的論文內容了,這不但違反寫作規範更等同於抄襲。

十,至於「多明尼克肯大學」與「准」碩士等錯字都相同的尷尬之處,除了有抄的嫌疑之外,對於誰是原創者的問題都還未「還原出來」,還待學倫會找出答案。但是,學術歸學術,陳明通老師和林智堅還是應該到台大社科院學倫會講清楚。小英不是鼓勵林智堅繼續找證據嗎?何不把找到的新事證拿去和學倫會說清楚講明白,也可同時向社會大眾公布。讓這場論文門事件真相公諸於世。別讓大家一直環繞著聲明、媒體報導等二手資料來「臆測」「猜想」真相。也別讓政治插手,就讓學術回歸學術吧!

*作者為銘傳大學新聞系主任

喜歡這篇文章嗎?

孔令信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