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148.6倍的真實,與被數字玩弄的感覺

2022-07-23 05:30

? 人氣

台灣產業無法轉型升級,富者就會集中在少數產業,造福少數股東與員工。(資料圖,BBC中文網)

台灣產業無法轉型升級,富者就會集中在少數產業,造福少數股東與員工。(資料圖,BBC中文網)

「紐約時報」最近一篇文章引起我的注意:世界真的分崩離析,還是「感覺」如此?(Is the World Really Falling Apart, or Does It Just Feel That Way?)。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該文認為,世界其實走在變好的趨勢,而非變糟,近年全球發生的重大事件,令人「感覺」好像世界在分崩離析,然而這只是富裕國家的自我感受。相反地,佔絕大多數人口的非富裕國家,卻普遍對未來表達了樂觀。

此主張的主要論點在於,變糟的「感覺」來自於日日更新的數位訊息,以及短期的財務體感。前者往往報憂不報喜,後者則缺乏對全球性「情緒」以及對長期趨勢的關照,只「覺得」生活在「這幾年」變得艱難了。

感覺,是真實或虛幻,確然值得追究,分析者當然會拿數據來檢驗「感覺」,但人為操弄數據也是普遍現象,數據的「檢驗標準」往往是操縱集體「感覺」的有效工具。

本文想說的成例是:台灣的貧富差距。想藉此譏笑的是:自食其果的感覺操弄。

有人想擔心,有人想安心

最近,財政部公布2020年綜合所得稅申報資料,媒體透過數位訊息表達了震驚:最高與最低所得(每戶可支配所得)從2019年的130.2倍,擴大到2020年的148.6倍,與相對亮眼的經濟成長,呈現悖離。

148.6倍,是以20等分位的檢驗標準所得出的數據。如果以國際慣用的5等分位計算,台灣所得差距是6.13倍。相較於其他經濟體,香港是20倍,美國16倍,日本是6.62倍。

148.6倍,令人驚呼;6.13倍,令人安心。負責任的媒體,會在「感覺」的層次上先求平衡,再選擇值得關注的現象,強調以上兩種數據的「意義」與「缺乏意義」。

不過,不負責任的媒體在台灣居大多數,因此不會先求平衡感覺,只會挑選對自己政治立場有利的數據加以批判,或粉飾。

在民進黨執政下,綠媒選擇的數據肯定旨在「令人安心」,因此會選擇6.13倍,並對比香港,美國的倍數,幫執政黨粉飾太平。但其他較負責任的媒體,會驚呼選擇148.6倍,深度挖掘最貧的5%民眾,以及受創行業的處境。

媒體是如此,那民眾呢?

簡單說,窮人會選擇20等分位的148.6倍,對齊自己的感覺;富人會選擇5等分位的6.13倍,說服自己活在「正常社會」,富得有理有據,感覺良好。

自食其果的極端政黨

讓我們眺望歷史不遠處:現在選擇5等分位的媒體,在馬英九執政時期,強烈主張要用20等分位,才見得到「真相」。

當時馬政府的財政顧問,痛批綠媒違背國際慣例(以五等分位與吉尼係數評估差距),無視貧富差距「已有改善」的憑據,也無視2008年全球不景氣,妄以20等分位的檢驗標準搞極端主義,混淆視聽,鼓動社會仇富。

喜歡這篇文章嗎?

雁默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