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網路訊息真偽相伴,抗假打假有絕招:《破擊假新聞》選摘

2022-07-05 05:10

? 人氣

公眾對抗假新聞,必須提高社群媒體素養,不確定真假的新聞不要按讚與分享,甚至進一步向事實查核機構確認之後再傳送,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假新聞對民主社會的傷害。(圖/Max Pixel)

公眾對抗假新聞,必須提高社群媒體素養,不確定真假的新聞不要按讚與分享,甚至進一步向事實查核機構確認之後再傳送,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假新聞對民主社會的傷害。(圖/Max Pixel)

除了臉書與推特平臺流傳許多假新聞之外,YouTube在假新聞與極端言論的傳播上也扮演重要的角色。恐怖組織「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 IS)就是利用YouTube影片號召全球青年加入組織。有學者憂心認為,YouTube的演算法推薦是促進極右派極端言論的一大因素,它把用戶拉入仇恨言論的深淵裡。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YouTube頻道流傳許多假新聞

荷蘭新聞媒體透過調查報導發現,一般用戶如何從觀看YouTube變得更激進的過程。記者一開始從幾個匿名論壇上觀察右翼組織如何興起,他們發現右翼極端主義者(如種族主義、反猶太主義、反女權主義、白人至上主義)大量在匿名論壇貼文推薦YouTube影片。記者進一步探索YouTube平臺後,他們發現YouTube上有更多右翼影片。

YouTube演算法的終極目的是希望用戶沈浸於其中。若用戶一開始看的是中間偏右的內容(例如川普的演說),YouTube立刻推薦你更為右傾的內容,引導你不停地看下去,最後會看到白人至上的極右翼內容。反之,若用戶一開始看的是中間偏左的影片(例如希拉蕊或桑德斯(Bernard Sanders)的演說),演算法會推薦你繼續看左傾的影片,最後會看到陰謀論等內容。整體而言,YouTube上的極右翼影片遠比極左傾影片來得多。

臺灣也有類似情況,特別是在2020年選舉前,YouTube上流傳了許多關於政治人物的假新聞。例如,調查局在2019年10月點名YouTube頻道「希達說臺灣——玉山腳下」散播跟總統蔡英文相關的假新聞。該頻道內容指稱蔡英文收了日本給的好處才開放福島核食,以及評論蔡英文博士學歷問題等。調查局追查後發現,雖然聽不出主持人「希達」有明顯的中國口音,講話還不時穿插臺語,但他其實是中國官媒旗下的記者,因為他本人出身廈門,口音與臺灣人相近。

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王泰俐則發現,2019年8月底到10月底短短2個月內,突然出現10個左右的影音頻道,這些頻道的主要內容是攻擊蔡英文的博士論文或學位真假,頻道平均訂閱人數在1萬到15萬之間,單支影片最高點閱數達62萬人次,遠超過目前收視率最高的有線電視政論節目1集的收視人數。

王泰俐發現,這些頻道的共同特徵是影像訊息僅由幾張取自新聞報導的圖片反覆剪輯而成,口語報導內容是捕風捉影或直接大量抄襲自特定政治影音頻道內容,主持人或配音員明顯有大陸口音,甚至只用Google語音來配音,是標準的影音「內容農場」,但頻道訂閱人數卻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破萬。

20220622-民進黨主席蔡英文22日出席民進黨基隆市長提名人蔡適應、桃園市長提名人林智堅、新竹市長提名人沈慧虹 提名記者會。(柯承惠攝)
總統蔡英文。(資料照,柯承惠攝)

儘管「希達」的身分曝光了,該頻道散播假新聞的影片並未被下架,仍可在YouTube上繼續收看。這類型的YouTube影片以意見評論的形式包裝,遊走在言論自由與假新聞界線邊緣,並透過YouTube演算法推薦給觀眾,成為今日假資訊操弄的主要來源之一,有心人甚至可以用幾張圖片結合Google語音就可以大量生產低品質的影片。

社群媒體平臺的打「假」行動

面對愈加嚴重的假新聞問題,各家社群媒體公司也開始合作打擊假新聞。在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推特、臉書、YouTube三大社交平臺同時在8月公布刪除中國網軍的假帳號與錯誤資訊。

推特於8月19日刪除936個帳號,停權20萬個帳號,指出有可靠證據證明這些帳號是中國官方支持的組織性行為,企圖煽動政治爭議,破壞香港示威運動。推特並釋出這些帳號的相關資料供各界分析。

新聞媒體分析相關資料發現,這些帳號最早成立於2012年,早期主要發布韓國偶像明星資訊或色情資訊,直到2018年才開始發布中文內容,主要抨擊中國富豪郭文貴,到了2019年6月才開始大量發文攻擊香港的反送中運動。

臉書也在同一天移除相關帳號,包括7個粉絲專頁、3個社團和5個個人帳號。臉書認為這些帳號運用欺騙手法,以假帳號冒充新聞組織發文,意圖干擾香港反送中抗議事件的訊息。

隨後幾天,YouTube在8月22日宣布關閉210個頻道,指稱這些頻道合作上傳與香港抗議有關的影片,並稱這個發現符合臉書及推特所公布的中國官方在全球性社群平臺的操縱行動。這些協同性造假行動,被認為是目前嚴重干預民主社會運作的破壞手段。

社群媒體平臺與群眾協力對抗假新聞

總結來看,既然「假新聞」由來已久,何以今日造成的影響特別嚴重?筆者認為,這是由於當前以社群媒體為核心的去中心化媒介生態,使得假新聞的訊息擴散更勝以往,特別是臉書等社群媒體平臺最初的設計是為了促進社交,而非是為了促進訊息擴散,因此平臺演算法著重的是貼文造成的互動率、分享數,而低估了訊息發布的可信度與訊息的真實性。

新聞、假新聞(取自unsplash)
當前以社群媒體為核心的去中心化媒介生態,使得假新聞的訊息擴散更勝以往。(資料照,取自unsplash)

再者,社群媒體的推播模式使得貼文與作者的關係被切斷或淡化,用戶往往記得在臉書看到某則新聞,卻不記得是誰發布的,這造成報導與報導者之間的關係斷裂,如同即時新聞在社群媒體的快速擴散,假新聞也在這過程中不斷的衍生變異與快速傳遞出去。

面對假新聞傳播,社群媒體是一把兩刃劍,它既是大量傳播虛假訊息的主要渠道,也是挑戰錯誤信息與更正的工具。有研究者蒐集了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期間,在推特上與選舉相關的推文,分析33萬則謠言,發現推特可幫助謠言傳播者在社群網絡中傳播虛假信息,但很少作為一個自我糾正的場域。謠言傳播者會形成一個強大的黨派結構,核心群體選擇性地傳播反對候選人的負面傳聞;然而,謠言拒絕者卻沒有形成一個相當大的社區,也沒有表現出黨派結構。總結來說,除了諷刺謠言外,一般謠言主要透過專業的查核網站來辨別,而無法仰賴推特上的自我糾正。

因此,在今日公眾對於新聞專業信任低落的時代,資訊提供者必須更加透明化,而資訊接受者則必須更加成為懷疑論者,並將這個懷疑的態度轉為積極的查證,才能辨識在我們周遭那些充滿偏見、虛假與低劣的新聞。澳洲學者布倫斯(Axel Bruns)認為,Web 2.0時代新聞典範的轉變,就是新聞品質的把關機構逐漸由守門(gatekeeping)轉變為監看(gatewatching),透過群眾外包讓多數公眾利用不同形式的社群平臺參與監看。這些監看者的角色不同於守門人,他們同時扮演內容追溯者與建議者的角色。

當前的科技環境提供了許多查核工具及群眾參與的社群機制,各類假新聞之事實查核工作,不侷限於專業機構或查核專家才能做,只要公眾意識到自己不想被騙、有心查核訊息的真假,都可以用不同方式參與事實查核。例如,在臺灣,Cofacts真的假的、假新聞清潔劑、蘭姆酒吐司等就是由公民組成的事實查核團體,透過公民協作的力量來扼止假新聞的擴散。

社群媒體不僅是當前人們用來社交的平臺,也是今日人們獲取新聞的主要管道。裡面除了少數可信任的新聞出處外,還有大量的假訊息來源或社交機器人創造的假互動與假留言,對新聞領域不熟悉的讀者更難以辨別誰是可信任的消息來源,而容易被假帳號及假新聞所混淆。因而,公眾對抗假新聞,必須提高社群媒體素養,不確定真假的新聞不要按讚與分享,甚至進一步向事實查核機構確認之後再傳送,如此一來,才能降低假新聞對民主社會的傷害。

*作者均為傳播學者。本文選自《破擊假新聞:解析數位時代的媒體與資訊操控》(修訂二版,三民書局)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