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華觀點:西方與中國蜜月終結 已成不可扭轉的趨勢

2022-06-25 07:00

? 人氣

習近平主政後的中國,與西方各國互信愈來愈薄弱。(美聯社)

習近平主政後的中國,與西方各國互信愈來愈薄弱。(美聯社)

人與人之間需要信任,而國家與國家之間也不免是這樣。信任的前提就是誠實、透明、遵守規則。然而,習近平領導的中國,顯然在與他國尤其是西方各國間互信方面虧損日趨嚴重。

德國今年擔任七大工業國集團(G7)輪值主席國。七國集團主管教育和科研的部長,日前在法蘭克福開會。而這次聯席會議決定制定統一的戰略和政策,以應對中共領導的在中國境外的教育和科研活動。如今打開德國教育科研部的網頁,本次會議的第一條重點就是「保護學術自由」,從中人們也許便能感受到德國政府對中國的態度。顯然,西方包括德國跟中國的蜜月終結已成為不可扭轉的趨勢。 在這裡,筆者就德國跟中國在文化教育和科技方面關係,在國家間互信方面作進一步的考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互信的三個方面

兩國之間的互信,有三個層面。首先是政治互信。政治互信往往是由某國在外交方面的方式、對國際法的遵守和透明的程度來決定的。以中國跟世界衛生組織的關係為例。據英國《每日郵報》透露,世衛組織(WHO)秘書長譚德塞私下認為新冠病毒是在2019年從武漢實驗室意外洩出 (中共自然是否定了這種說法)。對於這個在中國就病毒來源調查了兩次的機構來說,至今在病毒來源問題上還是兩手空空。但譚德塞畢竟是跟中國打過交道了。如果中方在溯源問題透明、公開,根本不可能造成像今天那樣的不信任。而且,關鍵是這裡不僅影響到中國與世衛的關係,也直接決定了中國與各國的關係。 再譬如中國近三年來的戰狼式外交,以及在香港問題上的所謂「二次回歸」,等等,顯然大大減低了跟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各國的政治互信。

國家間的互信還包括安全互信和社會互信。從某種層度上來說,政治互信對後兩者有著直接的影響。 如果一個國家對中國政治上不信任,那麼自然會在安全方面對其保持距離。美國、加拿大和其他西方國家禁止中國參與5G網絡建設,就是缺乏安全方面互信一個表現,而倒過來,中國當局禁止在政府機構使用Windows系統,或者禁止特斯拉汽車駛入習近平要訪問的市區,也是如此。

社會互信這個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復雜,盡管它跟政治互信有著直接的聯繫,但也許跟主導的輿論更有關聯,同時也跟個人和團體跟該國打交道的經歷和信息量有關。 像德國這個社會,在對待中國的問題上,經濟界由於嚴重依賴中國的市場和來自中國的半成品或產品,其態度就跟其他階層不一樣。一般來說,物質上依賴性越大的團體和個人,更傾向於「理解「和」寬容」受依賴的一方。

德國在教育科研上的轉向

回到教育和科研這個範圍。應該說,中國與西方各國的政治互信,在胡錦濤時期,還是屬於比較正常的時期,也許也是高峰時期。僅以雙方的學術、科研的交流來說,德中之間都相當頻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