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專欄:一位晚節不保、身敗名裂的德國前總理

2022-05-31 06:20

? 人氣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攝於2016年(AP)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攝於2016年(AP)

讀者看到這個標題且莫心驚,本文談的「德國前總理」不是卸任前後廣受揄揚的梅克爾,而是當年被梅克爾擊敗的人——1998至2005年在位的施洛德。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今年3月19日,高齡78歲的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遭受二戰之後德國政壇前所未見的羞辱:德國聯邦議院(Bundestag,國會下議院)通過決議,以刪除預算(1年40萬歐元)的方式關閉政府為他設立的辦公室。其實這個辦公室早就人去室空:全體員工在3月1日辭職,包括跟了他20年的幕僚長方克(Albrecht Funk)。

不僅如此,歐洲議會(European Parliament)正考慮對他祭出制裁;他曾經領導的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最快6月中旬就會將他開除黨籍;他被迫退回家鄉漢諾威(Hannover)的「榮譽市民」頭銜,離開從小支持的足球隊「漢諾威96(Hannover 96)」的董事會。

從「德國前總理」淪為俄羅斯能源業者的頭號說客

2003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2003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施洛德並未觸犯任何德國法律,也沒有鬧出任何醜聞。但他的晚節不保、身敗名裂完全不值得同情,完全是咎由自取。多年來,他最顯著的身分早已不是「德國前總理」,而是俄羅斯能源業者的頭號說客;去年底至今,俄羅斯大軍壓境烏克蘭,他為其侵略罪行與戰爭罪行百般辯解粉飾迴護,始終拒絕譴責他20多年的好朋友——俄羅斯獨裁者戰犯普京(Vladimir Putin)。

支持俄羅斯、贊同侵略行為、透過合法方式靠俄羅斯發大財,都是個人自由、個人選擇,他人無可厚非。但是打著「前政府領導人」旗號幹這些勾當,一個先進民主國家可以容許嗎?多年來,施洛德一再測試德國政府與社會的底線,這回終於踢到鐵板。

年輕時的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Otto Stender@Wikipedia / CC BY-SA 4.0)
年輕時的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Otto Stender@Wikipedia / CC BY-SA 4.0)

出身清寒勞工家庭,擊敗政壇巨人柯爾

施洛德生於1944年4月,出身清寒勞工家庭,父親死於二戰,半工半讀唸完法學院,當上律師,從下薩克森邦(Niedersachse)政壇起家,1998年大選擊敗統一德國的政壇巨人柯爾(Helmut Kohl),和綠黨(Die Grünen)結盟執政;2002年驚險連任成功;2005年提前大選,但以些微差距輸給柯爾的得意門生、後來的德國第一位女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

7年總理任期,施洛德做得有聲有色。對內,他大力推動勞動市場改革、社會福利改革,雖然不受民意歡迎,但專家咸認有其必要。這些改革讓他輸掉政權,但是提升了德國經濟的競爭力,從「歐洲經濟病夫」脫胎換骨,繼任者梅克爾也是最大受惠者。

對外,施洛德與法國總統席哈克(Jacques Chirac)通力合作,推動歐洲整合(一體化);打破戰後德國禁忌,參與北約(NATO)在科索沃(Kosovo)與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堅定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最後一項政策尤其難能可貴,也是施洛德2002年的關鍵,儘管並未能阻止美國在翌年3月動武。

2005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oeder)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2005年,德國時任總理施洛德與俄羅斯總統普京(AP)

長袖善舞、財源廣進、完全不在乎吃相難看的前國家領導人

對俄羅斯,施洛德秉持社民黨冷戰時期「東方政策(Ostpolitik)」的精神,延續柯爾與葉爾辛(Boris Yeltsin)的模式,上任後很快就與普京結下不解之緣,任內5度訪問莫斯科(Moscow)。施洛德也非常重視德國與中國的關係,6度造訪北京(為梅克爾做了示範);他是1999年5月北約(美軍)誤炸南斯拉夫貝爾格勒(Belgrade)中國大使館之後第一位向北京道歉的西方領導人,還主張歐盟應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

施洛德與普京可謂國際政壇罕見的莫逆之交,他曾經盛讚普京是「無懈可擊的民主人士」。2004年,施洛德過60歲生日,普京親自前往漢諾威為他祝壽。2005年9月大選前夕,施洛德顯然知道社民黨選情並不樂觀,於是快馬加鞭放行「北溪(Nord Stream)」計畫,修建從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天然氣輸氣管。敗選之後、下台之前,他的政府批准對北溪計畫提供10億歐元(新台幣320億元)的貸款擔保。

普京也投桃報李。國家領導人下台後投身(或重返)企業界,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施洛德卸任之後可謂大放異彩,從德國總理府直接進駐俄羅斯各大石油與天然氣公司的董事會,從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Gazprom)到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一年至少進帳100萬歐元(新台幣3200萬元),完全沒有「旋轉門」的顧慮(而且是通往外國企業的旋轉門!),完全不在乎吃相難看。普京對待老朋友除了酬庸,更看重他在歐洲商界的人脈。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攝於2012年(AP)
德國前任總理施洛德(Gerhard Schröder)與俄羅斯總統普京,攝於2012年(AP)

德國的「東方政策」,俄羅斯的「西方政策」

冷戰落幕後的「東方政策」主張歐洲不但要與俄羅斯交往,而且要加強與俄羅斯的能源貿易,深信如此將一石三鳥:讓歐洲取得廉價的能源,讓俄羅斯更加依賴歐洲市場以降低其安全威脅,透過經濟發展來促成俄羅斯政治變革(Wandel durch Handel)。2001年9月,普京成為第一位在德國國會發表演說的俄羅斯總統,他以流利的德語強調,俄羅斯是一個「友善的歐洲國家」,致力於「維護歐洲大陸的和平」。演說結束,全場起立鼓掌。

但德國的東方政策也可以看做俄羅斯的「西方政策」:以能源獲取豐厚外匯,撐持政權,牽制甚至控制歐洲國家的外交與軍事政策。從2011年到2022年,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從39%上升到55%,相當於每天為莫斯科送上2億美元外匯。

隨著俄羅斯外交與軍事政策日益強硬、政治日趨封閉高壓,施洛德這位「俄羅斯通(Russlandversteher)」不改其志,親莫斯科立場益發堅定。2008年8月俄羅斯入侵南方鄰國喬治亞(Gerogia),施洛德痛批被侵略國政府,力挺老朋友之餘也確保自身財源。

2014年,更大的挑戰與爭議爆發,俄羅斯強行併吞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Crimea)、鼓動烏東分離主義勢力發起內戰。施洛德雖然勉強批評莫斯科違反國際法,但是更強調北約、西方對俄羅斯的威脅,迴護之情溢於言表。那年4月,施洛德過70歲生日,在哪裡做壽呢?普京的故鄉聖彼得堡(Saint Petersburg),普京當然親自出席祝壽。

5月27日,烏克蘭戰爭,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基夫的倖存者埋葬死去的同胞。(AP)
5月27日,烏克蘭戰爭,烏克蘭第二大城哈爾基夫的倖存者埋葬死去的同胞。(AP)

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獨裁者辯護者

那時的施洛德已經讓德國朝野吃不消,但西方世界對俄羅斯干預烏克蘭只做出半調子的制裁,德國與歐洲各國捨不得俄羅斯的廉價天然氣與石油,願意冒姑息養奸的風險,因此施洛德得以繼續遊走各方,左手盧布右手歐元,不亦樂乎。在施洛德大力奔走之下,2015年6月,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的隔年,梅克爾政府批准「北溪二號」天然氣輸氣管計畫。

2021年底,俄羅斯重兵壓境烏克蘭,危機再度升高;今年2月24日,19萬俄軍3路入侵烏克蘭,引發二戰之後歐洲最大規模的戰爭、最大規模的難民潮,犯下人神共憤的戰爭罪行,普京成了希特勒(Adolf Hitler)與米洛塞維標奇(Slobodan Milošević)的翻版。施洛德代表的「東方政策」至此完全失敗,但他毫無悔意,終於迫使德國朝野與他「割席」。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俄羅斯軍隊殘害平民的「布查大屠殺」戰爭罪行曝光,這是死難者遺骸(AP)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俄羅斯軍隊殘害平民的「布查大屠殺」戰爭罪行曝光,這是死難者遺骸(AP)

俄軍在烏克蘭小鎮布查(Bucha)的屠殺罪行曝光之後,施洛德接受《紐約時報》(NYT)專訪時依然故我:「我不會道歉認錯,我不搞那一套。」其他坐領俄羅斯企業高薪的前歐洲國家領導人如芬蘭前總理阿霍(Esko Aho)、奧地利前總理克恩(Christian Kern)、義大前總理倫齊(Matteo Renzi)紛紛掛冠求去,但施洛德打死不退。他早已不是德國的元老政治家,而是「俄羅斯啦啦隊」隊長、「普京應援團」團長。

《華盛頓郵報》(WP)資深記者費歐拉(Anthony Faiola)形容,過去西歐國家看待普京就像國際社會看待氣候變遷:一個似有若無的危機,值得深入討論,但還不必大費周章、全力因應。2月24日那天,氣候變遷化身為極端天氣,普京一巴掌打醒了西歐國家,德國痛定思痛,全面翻轉二戰以來對外的綏靖主義(pacifism)政策,將施洛德一干人等打入冷宮。

今日的施洛德已成為德國上層社會的「化外之民」,一個可悲又可鄙的孤獨老人。不過大家不必為他擔心,他在莫斯科還是可以繼續享受「友誼」與盧布的溫暖,繼續左手盧布右手歐元,不亦樂乎。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俄羅斯軍隊殘害平民的「布查大屠殺」戰爭罪行曝光,死難者親屬衰慟莫名(AP)
2022年4月,烏克蘭戰爭,俄羅斯軍隊殘害平民的「布查大屠殺」戰爭罪行曝光,死難者親屬衰慟莫名(AP)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