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少小不讀書,長大當記者?

2022-06-04 06:40

? 人氣

「績效分析」指標影響報導內容及記者升遷

我們經常聽到「業配新聞」,指的是配合傳媒的經營收入而由記者配合製作撰寫的報導。這種由企業甚至政府給予媒體「津貼」要求傳媒及記者發表的「業配新聞」,自古有之,於今尤烈。政府公然編列預算「收買」媒體,在台灣竟為常態,即所謂1450。出錢的大爺,他們當然有一套成果「驗收」的方法,在數位媒體當道的今天,這些業配新聞是否造成影響力,它在網路上的「點擊率」當然成為驗貨的主要依據。記者為了提高「點擊率」,他們的工作已經由「報導新聞」變成「製造」新聞。彼得,凱特琳(Petre, Caitlin)所寫的《所有適合點擊的新聞:指標如何改變記者的工作》(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Click: How Metrics Are Transforming the Work of Journalists) 這本書從《紐約時報》到《 Gawker 》,從幕後看「績效分析」如何改變今天的新聞業——以及它們如何在明天重塑其他職業 今天的記者被大量數據所淹沒,這些數據涉及哪些故事吸引了最多的點擊、喜歡、評論、和股份。這些指標影響著報導的內容、新聞的推廣方式,甚至影響了哪些記者被聘用和解僱。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點擊率」指標是否讓記者對公眾更加負責?或者這些數據工具是否相當於當代工廠老闆揮舞的秒錶,惡化了新聞編輯室的工作條件和新聞質量?在《所有適合點擊的新聞》中, Caitlin Petre將讀者帶到紐約時報的幕後,探討績效指標如何改變新聞工作。

Petre 描述了數位指標如何成為一種強大但陰險的新形式的管理監督和紀律。實時分析工具旨在通過模仿令人上癮的遊戲的關鍵功能(包括身臨其境的展示、即時回饋以及不斷更新的「分數」和排名)來贏得謹慎記者的信任和忠誠度。許多記者「迷上」了指標——並迫使自己更加努力地工作以增加「點擊」的人數。

然而,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管理主導的故事。與通常認為「指標」不可避免地會削弱權力的看法相反,Petre 展示了一些記者如何利用「指標」來發揮自己的優勢,利用它們來倡導自己的專業價值和自主權。令人大開眼界的數據驅動新聞報導,所有適合點擊的新聞也是衡量「指標革命」如何改變其他行業的重要預覽。

記者的社會觀感及信任度之所以日趨低落,「少小不讀書,長大當記者」這句話之所以會流行,最主要的關鍵就在於「記者」變成一個可以被「收買」的職業。老報人張季鸞給媒體及記者立下的戒律:「不黨、不私、不賣、不盲」,全都淪陷下的今日,記者如何能成為受人尊敬的工作呢?「自愚愚人的三角關係」,記者、編輯、讀者,都應該深切反省啊!

*作者為文化觀察者,作品集參看JOE書房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