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1980、 1993,中國解放軍三度大幅修改軍事戰略的來龍去脈:《積極防禦》選摘(2)

2022-05-30 05:10

? 人氣

第五章檢討中國的國家軍事戰略,在一九八○年十月發生了第二次重大改變。一九八○年的戰略方針完全背離誘敵深入的戰略,而是預想著要採取前進防禦(forward defensive)態勢,發展能夠執行合成兵種作戰(編注:有時亦譯為聯合兵種作戰〔combined arms operations〕)的機械化軍隊,以擊敗蘇聯的侵略。然而,這次戰略改變的時機著實令人費解。在一九六○年代後期,中國就認定蘇聯是潛在的軍事敵人;一九六九年為了珍寶島與蘇聯軍隊爆發衝突,中國面臨的主要國家安全威脅,即是蘇聯可能從北方侵略。儘管如此,解放軍仍舊超過十年沒有調整戰略因應這個威脅,即便是到了一九七○年代後期,蘇聯已在中國北境邊界部署超過五十個師。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在此,戰爭指揮改變和政黨團結,有助於解釋一九八○年中國軍事戰略的變化,有關時間點以及為何如此的問題。雖然蘇聯的威脅是重要因素,但採用新戰略的關鍵推動力在於中國評估蘇聯會採用哪些類型的作戰方式,這跟在一九七三年以阿戰爭(Arab-Israeli War)嶄露出戰爭指揮的轉變有關。早在一九七四年,解放軍的資深老將們就察覺這些改變,開始要求採用新戰略。然而因為黨內不團結,拖延了戰略的改變。高階黨員被捲入文化大革命的派系鬥爭,一九七五年鄧小平的短暫復出反映了這一點。此外,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解放軍被用於恢復秩序,專注於國內治理而犧牲了戰備(combat readiness)。再者,擔任非戰鬥的行政與政治職務軍官人數擴增,導致解放軍變得臃腫。一九七○年代後期,黨內逐漸恢復團結,首先是因一九七六年十月四人幫被捕,接著在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這屆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第三次全體會議(三中全會)上,鄧小平鞏固了權力。一九七九年解放軍軍官再度推動戰略改變,最後也成功了。

第六章檢討中國軍事戰略的第三次重大改變,也就是採用一九九三年戰略方針。根據這套戰略,解放軍必須能夠在中國周邊打贏以「高技術」為特色的局部戰爭。從既有理論來看,採用這套戰略也是令人費解。一九九○年代初期,中國的黨軍高階領導人們主張,當時中國的區域安全環境是一九四九年以來「最佳的」,主要因為來自蘇聯的威脅消失。但是,儘管當下沒有明顯的國家安全威脅,中國卻採用迄今最野心勃勃的軍事戰略,試圖開發執行聯合作戰的能力,應變周邊的各種意外事故。

戰爭指揮和政黨團結最能解釋中國何時與為何改變軍事戰略。首要的動機是,中國評估一九九○年到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揭露了戰爭指揮的澈底轉變。中國戰略專家認為,現代戰爭的特色是使用高技術,包括精確制導彈藥(precision-guided munitions),以及利用太空基地平台的先進監視與偵察技術。然而,中國到一九九三年才改變戰略,肇因於天安門事件後黨與軍隊都陷入了內鬥。一九九二年年底,鄧小平尋求以他的改革政策重新建立共識,俾使黨內恢復團結。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反映出黨內恢復團結,會議結束不久,解放軍旋即開始擬定新的戰略方針,隨後在一九九三年年初採用。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