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文憑考試有善可陳,因材施教有跡可尋

2022-05-05 05:40

? 人氣

文憑考試相對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擁有更公平的門檻。高考因評分和錄取標準不一而備受抨擊,源於各地人口和教育資源差異巨大。(示意圖/取自photo-ac)

文憑考試相對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擁有更公平的門檻。高考因評分和錄取標準不一而備受抨擊,源於各地人口和教育資源差異巨大。(示意圖/取自photo-ac)

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文憑試;HKDSE)迎來10週年壽辰,自2012年起作為莘莘學子踏入專上教育「入場券」的公開考試以來,對應試教育的討論不絕於耳。現實社會下,應試教育是「必要的罪惡」,因材施教能縮短學生的差距,重點在於掌握學習系統,用諸於社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應試教育追求機會平等

應試教育切合考試制度,追求機會平等,向不同階層提供相對公平的競技平臺。自魏晉南北朝以來,九品中正制主觀遴選考生,衍生「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弊端;唐朝科舉繼承隋朝分科考試,被稱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考試制度為選拔人才提供客觀指標,使「將相本無種」,催生應試教育。香港貧富懸殊,2016年的堅尼係數達0.539,為亞洲之最,容易形成跨代貧窮,造型惡性循環。與補償性原則的結果平等(Equality of Outcome)相異,考試制度為社會各階層提供晉升上流的機會,使機會平等(Equal Opportunity)。

應試教育能協助下一代更適應考試制度的框架,讓學子通往社會期望所謂「成功」的目標,即入讀大學,然後進入制度,改變制度。當然,否定應試教育者側重扼殺學習興趣云云,反駁忽略教育的意義。但是,該論者忽略社會配套的客觀因素。職場環境皆強調「唯學歷論」,若主張理想主義否定應試教育,而不思從社會環境改變,實在是本末倒置,甚至扼殺學子力爭上游的原動力。應試教育是社會「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寫照,亦是學子追求機會平等的後盾。

文憑考試勝於大陸高考

文憑考試相對中國大陸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高考),擁有更公平的門檻。高考因評分和錄取標準不一而備受抨擊,源於各地人口和教育資源差異巨大。河南省和山東省人口眾多,競爭激烈,故高考錄取分數線自然較高;西藏自治區人口稀疏,教育資源匱乏,故高考錄取分數線相對較低。這政策建基於人口資質和付出程度相同的假設上,認為人口較多或教育資源較多的省份,導致優異者比例較多,但這不能解釋中國作為世界人口最多和綜合國力名列前茅的國家,足球發展仍亟待改善的原因。

對比之下,文憑考試相對較公平,其撇除戶籍因素,不拘中國大陸考生報考,評分和錄取標準也跟香港學生相同,香港的大學躋身世界500強的比例,也較中國大陸的大學多,而且提供眾多選修科目且可以自由組合,滿足學生職業發展需求和興趣所在,較高考只分文科和理科,以及大學才確定職業方向而言,文憑考試顯然效率更高,更獲得280所遍佈17個國家的海外院校承認成績。值得留意的是,身處中國大陸的中國大陸籍考生,不能以文憑考試成績報讀中國大陸的大學,只能報讀香港或外國的大學;只有香港籍的考生才能以文憑考試成績報讀中國大陸的大學。文憑考試與高考同樣催生應試教育,但無論在機會平等、大學質素配套、科目多樣性和國際認可度上,均較高考優勝。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