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鴻觀點:為什麼非洲國家在國際外交上附和中國?

2022-05-05 06:50

? 人氣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2022年烏克蘭戰爭,讓許多貧困國家面臨糧食危機(AP)

俄烏戰爭造成餓死的非洲人數,比戰場上死去的烏克蘭人還多

聯合國大會日前表決通過,暫停俄羅斯在人權理事會的資格,但在這次投票中,多數非洲國家選擇棄權,《外交政策》記者格巴達莫西撰文指出,非洲國家附和中國的不結盟立場,因此在俄羅斯侵略烏克蘭一事上保持「中立」,同時也是對歐美國家的雙標態度感到不滿。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英國牛津大學教師拉馬尼(Samuel Ramani)說,此戰爭造成餓死的非洲人數比戰場上死去的烏克蘭人還多,因此非洲應譴責俄羅斯。但非洲國家領袖對烏克蘭戰爭的發言態度,卻愈來愈像中國,雖說非洲國家也藉此展現自身的外交力量。但格巴達莫西認為,這樣的立場不等於支持俄羅斯,而是附和中國。

當然,非洲國家已經覺醒他們不再是向世界乞憐的弱勢,他們必須為自己發聲。非洲國家認為世界主流媒體對俄烏戰爭,相較於西方國家攻打利比亞及伊拉克的關注程度不成比例,且解讀具有雙重標準,因此投下棄權票。另外,歐洲國家在俄烏戰爭爆發前,已花費35億歐元(38億美元)向俄羅斯購買能源,而之後的對俄制裁影響非洲國家利益,此舉被視為「偽善」。

非洲是中國外交戰略的突破口

中國主導的「中非合作論壇」成立於2000年10月,非洲共54個國家中的53個是論壇成員,唯一沒有參加的國家是與中國沒有外交關係的斯威士蘭(台灣稱史瓦帝尼)(eSwatini,原名史瓦濟蘭)。史瓦帝尼超過半個世紀一直與台灣保持邦交,是非洲54個國家中唯一與台灣維持正式外交關係的國家。

從1956年與第一個非洲國家埃及建交至今的近70年中,非洲是中國突破國際孤立的重要外交步驟。特別是在中共剛剛建立政權之初的1950和1960年代,在與美國對立、與蘇聯決裂的最孤立階段,非洲成為中國的戰略突破口。中國學者將維護與非洲國家的關係形容為「推進中國形成全球交往格局的一個關鍵踏板或戰略支點」。

事實上,即使在中國經濟陷入停頓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外交仍然奉行「國際主義」,對非洲的援助「舉全國之力而為之」,在農業、工業、交通、體育、教育、衛生等多個方面大舉援助非洲,其中最著名的項目就是歷時近六年完成的坦贊鐵路(TAZARA Railway),又稱「自由鐵路」(Uhuru Railway),是連結坦尚尼亞原首都和港口城市三蘭港與尚比亞中部城市卡皮里姆波希的一條鐵路,建於1970至1975年。鐵路由中國政府援建,以幫助盛產銅礦而又地處內陸的尚比亞的出口線路不必經過羅德西亞(今辛巴威)、莫三比克和南非、安哥拉。坦贊鐵路也是中國迄今為止最大的援外成套項目之一。

中國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基礎設施的融資國

Olayiwola Abegunrin, Charity Manyeruke 在他們合寫的《中國在非洲的力量:新的全球秩序》(China’s Power In Africa: A New Global Order)考察了中國在非洲的政治、經濟和外交活動。書中指出,中國對非洲經濟和政治參與的迅速增加,是21世紀初以來非洲大陸最重大的發展。中國現在是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和最大的基礎設施融資國。此外,它是增長最快的經濟體和外國直接投資的來源。本書旨在了解中國對非洲經濟不斷升級的投資動態以及這一發展對非洲的政治影響。這項工作將引起中國和非洲政治、發展研究和國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學者、學生、學者和政策制定者的興趣。

非洲國家對俄烏戰爭不表態:不滿歐美雙標、需要俄羅斯軍火、跟隨中國「不結盟」立場(圖/martinaH79 @pixabay)
非洲國家對俄烏戰爭不表態:不滿歐美雙標、需要俄羅斯軍火、跟隨中國「不結盟」立場(圖/martinaH79 @pixabay)

中國向非洲出口的糧食實際上比進口的還要多

中國是在幫助(或互助)非洲國家,還是在「侵略」非洲國家呢?迄今為止,有關中國作為捐助者角色的辯論和擔憂在很大程度上是在黑暗中進行的,因為很少有人能掌握更多信息來評估中國在非洲的援助和經濟參與所帶來的風險和機遇。

中國凡事不公開的傳統加劇了這種情況,這種傳統繼續助長對其援助計劃的誤解、謠言和猜測。黛博拉·布勞提甘(Deborah Brautigam)的《龍的禮物:中國在非洲的真實故事》(The Dragon's Gift: The Real Story of China in Africa)分析了中國的援助計劃並稱之為「龍的禮物」。

中國正在非洲農村建立新帝國嗎?過去十年,中國在非洲大陸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警鐘。中國擁有世界9%的耕地、6%的水資源和20%以上的人口。非洲的大草原和河流流域擁有地球上最大的未充分利用的土地和水。很少有話題像相信中國政府正在積極購買大片非洲優質土地種植糧食,以運回中國一樣引起爭議和情緒激動。

非洲會養活中國嗎?

烏克蘭是歐洲甚至是世界的糧倉。俄烏戰爭相當程度引起世界的糧食危機,任何人可以沒有iphone,但不能沒飯吃。在《非洲能否養活中國?》(Will Africa Feed China?)一書中,中國和非洲問題專家之一黛博拉·布勞蒂甘 (Deborah Brautigam) 探討了媒體頭條新聞背後的神話和現實。她的仔細研究挑戰了傳統智慧;正如她所展示的那樣,中國的農業投資實際上非常有限,而且土地收購規模不大。出乎意料的是,中國向非洲出口的糧食實際上比進口的還要多。非洲各國政府正在大力吸引外資,而中國正在構建一系列工具,以允許其農業綜合企業「走向全球」。

國際上對「土地掠奪」的擔憂是有道理的。然而,為了養活自己不斷增長的人口,非洲農村必須從自給農業轉向商業農業。中國將扮演什麼角色?從北京的權力大廳到非洲偏遠的灌溉稻田,非洲會養活中國嗎?

介紹了將塑造這種參與未來的人民和政治:在 1960 年代開創非洲農業的中國國有農業綜合企業以及追隨他們的企業家私人投資者。他們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與他們同行的非洲農民和官員的故事,奠定了 Brautigam 內容豐富、巧妙平衡的報導的基礎。強有力的論證和豐富的經驗,非洲會養活中國嗎?這將是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為中國不斷發展的全球糧食安全追求和非洲結構轉型的可能性提供新的視角。

中國和印度已成為非洲最重要的經濟夥伴

范圖徹魯,西里爾·歐比(Fantu Cheru, Cyril Obi)合著的《中國和印度在非洲的崛起:挑戰、機遇和關鍵干預》(The Rise of China and India in Africa: Challenges, Opportunities and Critical Interventions) 指出,近年來,中國和印度這兩個人口最多的國家已成為非洲最重要的經濟夥伴,它們的足跡突飛猛進,極大地改變了非洲的國際關係。儘管中國和印度參與非洲的整體影響在短期內是積極的,部分原因是兩國過度需求推動的大宗商品出口回報較高,但關於中國和印度經濟增長的實際影響的研究很少。參與非洲的經濟轉型。本書詳細探討了中國和印度在非洲日益增多的存在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疫情下的肯亞。非洲疫情。人類對抗新冠病毒壁畫。(美聯社)
疫情下的肯亞。非洲疫情。人類對抗新冠病毒壁畫。(美聯社)

非洲為他們提供了比他們的祖國更好的機會

中國不但把非洲當作新外交的入口,也把非洲當作有別於十五、六世紀外國殖民的「移民對象國」。中國在非洲的蓬勃發展進行了令人興奮且極具啟發性的描述——這個發展中的帝國已經在塑造和重塑著數百萬人的未來。霍華德·W·法蘭西(Howard W. French)在《中國第二大陸:百萬移民如何在非洲建立新帝國》(China's Second Continent: How a Million Migrants Are Building a New Empire in Africa)指出,「我們遇到了中國頑固的移民人口,從一手重塑非洲基礎設施、商業甚至改變環境的人,而即使對於那些勉強維持生計的人(一對兄弟姐妹儘管完全不識字,卻經營著小企業;卡拉 OK 酒吧老闆兼妓院女侍),仍然相信非洲為他們提供了比他們的祖國更好的機會。

作為一名前《紐約時報》駐上海和西非和中非的負責人,霍華德·W·法蘭西在講述中國在非洲的故事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他以普通話、法語和葡萄牙語等語言進行的細緻實地報導,他不僅與制定政策的大亨和外交官接觸,而且與普通民眾接觸,對驚人的深度和廣度進行了分層調查。男性和女性在這種劇烈的地緣政治發展所形成的合作、偏見、腐敗和機遇的街頭現實中駕馭。French以敏銳的洞察力和同理心,揭示了中國在非洲大陸的經濟、政治和人文存在的人性面貌——並由此揭示了所有相關人員的利害關係。

未來中非雙方影響世界的將是什麼?

French同時指出,「我們還遇到了一系列同樣全面反感的非洲經驗:塞內加爾公民強烈反對中國的「特洛伊木馬」建設項目(在心愛的足球場上建造塔樓,當地人認為這會導致中國對他們施加過大的經濟壓力);一位贊比亞政治候選人,曾在上屆選舉中抗議中國的侵擾行為並落選,現在變得通融;新興工業城市中崛起的中產階級;非洲礦工嚴厲譴責他們的外國雇主,理由是安全預防措施不足,工資僅為移民同行的一小部分。

這是一本值得對未來非洲發展感興趣的人一讀的好書。French細緻入微地揭示了圍繞這一新世界秩序形成的模式,來自殖民野心的再熟悉不過的迴聲——資源和勞動力的剝削;降低基礎設施項目;可疑的條約——文化和經濟交流的新領域,懷疑和信任、同化和孤立、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二分法在動態變化中。

本書一部分是勇敢的遊記,一部分是文化普查,一部分是工業和政治曝光,French敏銳地觀察到的敘述最終為現代中非關係中最緊迫的未知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中國為什麼要進行「入侵」,它的文化和經濟進展,非洲在合作中的作用是什麼,以及在可預見的未來對雙方以及觀察世界的影響將是什麼。

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重塑全球經濟

中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日益增長的經濟參與一直是重大爭議的根源。中方官方立場認為,雙邊關係的發展是互利共贏的,將是國際合作的典範。但是,里斯·歐文·詹金斯(Rhys Owen Jenkins)在《中國如何重塑全球經濟: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影響》(How China Is Reshaping The Global Economy: Development Impacts In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指出,另一方面,批評者認為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經濟關係高度不對等,大部分利益歸於中國和非洲少數地方精英。他們還指出了負面的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後果。

本書通過對中國、對這兩個地區的影響的比較研究,進一步闡明了這些爭議。它不僅著眼於中國與兩個地區的雙邊關係,分析了經濟活動從北美和西歐轉移到亞洲所帶來的全球經濟變化,並著眼於導致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全球製造業、商品市場、中國公司的國際影響力和金融業的影響。它考察了中國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不同經濟參與形式、主要驅動力以及經濟、社會、政治和環境後果。最後對這兩個地區進行了比較,突出了不同歷史、政治和制度背景在確定中國影響方面的重要性。

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國與非洲國家舉行第8屆「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承諾提供非洲國家10億劑疫苗。(AP)
2021年11月29日至30日,中國與非洲國家舉行第8屆「中非合作論壇」,習近平承諾提供非洲國家10億劑疫苗。(AP)

中國「侵略」的怨恨已經引發了反華抗議

今日中國已非昔日阿蒙。拿破崙曾經說過「中國是一頭沉睡的獅子。讓她睡吧,因為當她醒來時,她會震動世界。」 2014年,習近平主席得意洋洋地宣布獅子已經甦醒。中國正在推行日益雄心勃勃的外交政策,旨在恢復其作為亞洲主導力量的歷史地位。從湄公河流域到中亞草原,中國正在向鄰國示好,承諾建設新的公路、鐵路、水壩和電網。中國的貿易和投資為中國的鄰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其建設急需的基礎設施的能力可以幫助世界上一些最貧窮國家的發展。

不過,中國的這一番「善舉」也不可避免地引起接受其幫助的弱國的警戒。湯姆·米勒(Tom Miller)在《中國的亞洲夢:新絲綢之路上的帝國大廈(China’s Asian Dream: Empire Building along the New Silk Road)指出,中國的崛起​​也有可能使其鄰國淪為受剝削的附庸國。在越南和緬甸,對中國「侵略」的怨恨已經引發了反華抗議,該地區許多國家正尋求通過轉向美國和日本來平衡其影響力。《中國的亞洲夢》為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之一,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中國的崛起​​對亞洲和世界的未來意味著什麼?

21世紀屬於中國嗎?

我們在台灣,一提起中國的「一帶一路」,聽到的一般是揶揄、喝倒彩的多,這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毫無意義。中國的崛起勢不可擋?憑藉 14 億人力資本、最新的技術進步和相對有效的國家資本主義制度,中國似乎有望成為本世紀的全球超級大國。但中國也面臨著一系列挑戰。從能源稀缺到環境惡化到政治動盪和日益嚴重的全球安全負擔,許多因素都可能阻礙中國在全球的崛起。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等人合著的《21世紀屬於中國嗎?》(Does the 21st Century Belong to China?)和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法里德·扎卡里亞與著名歷史學家尼爾·弗格森和世界著名的中國經濟學家展開對決,都討論這個時代最大的地緣政治問題。台灣的政學界,必須摘下偏見,客觀地研究中國積極的國際外交策略,至少,這直接影響到的將是台灣外交空間。

*作者為文化觀察者,作品集參看JOE書房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鄭春鴻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