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央行寧願升息1碼,也不加強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理事們的背後考量曝光

2022-04-28 17:49

? 人氣

央行公布上月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其中可見「鷹派」勢力抬頭。(柯承惠攝)

央行公布上月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其中可見「鷹派」勢力抬頭。(柯承惠攝)

台灣中央銀行3月17日意外升息1碼,卻未如市場預期祭出第五波房市信用管制措施,引發輿論關注。央行今(28)日公布當天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其中可見「鷹派」勢力抬頭,並且談論對於房市選擇性信用管制的考量。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根據最新出爐的央行理監事會議事錄摘要,有位理事認為,國內經濟成長相對穩健,今年經濟成長率可望超過4%,CPI年增率連續數月高於2%,有鑑於美國已經調高利率,加上台灣利率長期維持較低水準,不利資金有效分配,提升利率是合理作法,對於抑制房價上漲的效果應可預期。

「目前關注的應非經濟成長問題,而是物價上漲與資產價格泡沫化等問題。」另位理事指出,台灣是一小型開放經濟體,貨幣政策不易也不宜獨立於美國等大國之外,我國貨幣政策若能與其他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連動,效果較佳。考量國內經濟表現良好,去年經濟成長率遠高於預期,今年經濟也將穩健成長,但CPI年增率已經連續多月超過2%,而且資金寬鬆,M2成長率連續多月超過成長參考區間上限,因此支持央行政策利率調升1碼。

有位理事表示,基於當前國際資金移動及國內物價走勢,贊成央行升息1碼,但升息將加重第1戶購置住宅貸款或是以小屋換大屋的年輕人利息負擔,也必須持續關注,未來在研擬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等方面可多加考量。

另位理事認為,升息1碼其實對房價抑制的效果不大,主要在於宣示效果;儘管央行四度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有些成效,但近年國內房價屢創新高,形成房價上漲預期的氛圍。考量當前經濟金融情勢,支持調高政策利率1碼,未來也應持續觀察Fed動向、國際經濟情勢,以及國內物價走勢,審慎研擬貨幣政策。

有位理事表示,基於下列理由,贊同提高政策利率1碼。首先,Fed未來升息的趨勢已經確立,台灣通膨雖然不如美國嚴重,但今年1月失業率已降至接近自然失業率水準,可見台灣經濟也有逐漸升溫的現象,升息1碼將有助於避免台灣經濟持續升溫。

其次,過去幾年台灣長期低利率環境也造成資產價格膨脹,再加上民眾提高通膨預期及買房抗通膨的想法,恐將進一步推升房價,升息1碼除了可以發出抑制通膨的訊號,對於避免資產價格繼續膨脹也有所助益,是合宜的作法。

另位理事指出,目前台灣通膨率雖然未達3%,低於其他主要國家,但實際的通膨壓力應較數據高出許多,預期俄烏戰爭的後續效應將相繼發生,尤其對能源交易的位移以及供應鏈的衝擊,恐致更長久的影響與效應。

至於房市方面,去年第4季房價漲幅甚高,近1年多來民眾房價上漲預期已確立,消弭預期心理相當不易。由於利率維持低水準已經很長時間,不僅誘使投機客進場炒作,首次購屋者也為保值,搶在房價高點時進場購屋,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低利率狀態越久,將加劇惡性循環。

有位理事表示,就台灣景氣循環衰退的預測顯示,衰退的機率相當低,當前通膨維持在2%以上的預期,加上經濟成長強勁, 就業情況穩健,此乃貨幣政策正常化的時機,因此贊成調升政策利率1碼。

有位理事指出,通膨對不同所得的家計部門會有不同的影響,每月至少購買 1 次以及 17 項重要民生物資價格上漲幅度均較整體CPI為高,所以大眾易感受物價上漲,通膨預期也將上升。

該位理事認為,升息一方面能降低通膨預期,另一方面也能抑制房價上漲的預期。同時,去年12月央行理事會後記者會已經提到未來有升息的可能性,以使民眾瞭解並對貨幣政策形成正確的預期,使其從事購屋等行為時,對未來的利息支出有心理準備,這關乎金融穩定,是央行透明度的展現,對於通膨及房價的穩定實有必要。

(延伸閱讀:通膨壓力爆表!3月CPI年增3.27%,創近9年半新高,主計總處堅稱「沒有通膨」

另位理事支持政策利率調升,主要考量2年前央行降息的理由如今已不復見,當前除服務業復甦緩慢外,工業部門則力道強 勁,各產業復甦程度不均,但這不是央行所能處理。本次升息是將政策利率調回2年前的水準,應屬合宜措施。

有位理事指出,當前雖是升息的時機,但偏向今年6月理事會會議再行升息,或是本次先升半碼。主要考量有三點,其一,目前新台幣仍強;其二,中小企業貸款專案融通方案將於本年6月30日退場,當前處於紓困期間,許多行業仍未脫離艱困階段,此際升息將加重資金壓力;其三,當前CPI及核心CPI年增率約達 2%左右,主因缺工缺料,其對通膨的影響大。

另位理事贊同調升政策利率,但對升息1碼表達些許擔心,因為央行升息將使多種政策性專案貸款者的利息負擔加重,必須思考升息幅度是1碼或半碼。

有位理事支持政策利率調升,並且表達不論升息1碼或半碼,都具有宣示效果,不僅可以影響民眾預期,使其瞭解央行抑制通膨的決心,並能有助於房市朝向比較健康的方向發展。 

加強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房價不一定會下跌

至於選擇信用管制措施相關討論,有位理事指出,最新數據顯示,去年第4季各區域無論是中古屋或新成屋,房價漲幅相當顯著,並且遠高於第3季,其中又以新竹縣市漲幅居冠。

雖然不動產貸款年增率稍有下降,但其包含基期因素,因此是否確有下降的趨勢仍待觀察;若以不動產貸款集中度而言,則呈持續攀升情形。

經與其他國家近期實質房價指數年增率相比,台灣實質房價指數年增率看似不高,不過若以過去20年累計 實質房價漲幅而言,台灣實質房價累計漲幅在全球位居前幾名,據此認為應該針對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多加討論。

另位理事也指出,主要都會區房價漲幅高,民眾因為預期通膨上升,想買房保值,央行應密切關注;如有需要,可再推出房地產相關的選擇性信用管制。

有位理事認為,目前央行採行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相對管制範圍較小,未來或可思考將選擇性信用政策的影響力往其他面向延伸。

根據2010年央行實施雙北及桃園特定地區購屋貸款規範措施的經驗,當時房價並未因此大幅下修,其後是因房地合一稅 1.0,加上經濟成長率下滑、股市降溫等因素,2016年房價才開始始下跌,未來即使央行採取力道較強的選擇性信用管制措施,房價能否隨之下跌,該名理事仍持保留看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