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外企相繼撤離 學者稱大勢所趨

2015-02-27 10:03

? 人氣

一些世界知名企業的生產部門相繼撤離中國,或遷往東南亞國家,或撤回母國,而中國政府採購清單剔出若干國際領先技術品牌,引起廣泛關注和議論。

一派意見稱這種「撤離潮」是中國經濟面臨危機的徵兆之一,也折射了中國投資環境變差、政府更重保護本國產業的政策取向;另一派意見則認為撤離的大部分是低端生產業務,正合乎中國經濟轉型、減少過剩產能的大趨勢,不足為慮。

也有學者指出,這一現象其實說明中國真正開始進入了工業化階段,尤其是生產企業外遷的同時,中國還超越美國成為外資流入量最多的國家。

關廠、裁員

據中國媒體報導,日本鐘錶企業西鐵城春節前宣佈清算解散在廣州的生產基地;微軟擬關停東莞和北京的諾基亞手機工廠,加速將生產設備運往越南工廠,兩地將共裁員9000人。此前,包括日本松下、夏普、耐克、三星、船井電機等企業都在加速把生產業務從中國遷到東南亞和印度。

分析認為,外資生產企業大批遷離中國,上一次發生在2008年,主要原因是金融危機爆發。這一次,則更多基於企業自身戰略決策。

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經濟學教授劉芍佳對BBC中文網表示,工業化國家的特點包括市場較成熟、法規較完善、生產成本較高,而這些中國已經基本具備。

而對低端製造業來說,這就等於撤離的信號。

他解釋說,市場開放度提高和市場秩序的建立,意味著在其他因素相當的情況下,越南製造或印度製造同樣可以在中國市場佔據有利地位,而生產成本較低,那何樂而不為呢?更何況,中國的製造企業也已開始在海外投資建生產基地。

成本因素

美國波士頓諮詢集團(BCG)去年發佈研究報告稱,中國製造業對美國的成本優勢已經從2004年的14%降到2014年的4%,也就是說同樣的生產,在美國只比在中國貴4%。

而且,這一趨勢將持續數年。

不過,今年2月中國美國商會在北京發佈《2015年度商務環境調查報告》稱,73%的受訪者認為2014年他們的企業處於「盈利或大幅盈利」狀態;雖然他們對中國相關部門的監管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表示擔憂,但近70%的受訪者對中國市場的盈利潛力仍表示樂觀。

中國經濟轉型意味著服務業在經濟中佔比上升,而這就為海外投資資本提供了另一個機會。

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服務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663億美元,同比增長7.8%,傳統製造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約400億美元,同比下降12.3%。

高端產品

北京的《證券時報》報導說,低端製造業務遷到別國,雖然對中國的就業市場會造成衝擊,但發達國家企業從中國回流母國更值得關注。

因為這些外企,特別是美國、日本、德國等製造強國的企業,主要生產高端產品,而這也是下一步中國經濟結構調整與轉型需要重點關注的方面,它們如果大量撤離後果會更加嚴重。

不過,布魯奈爾大學的劉芍佳認為,從發展學角度看,中國進入工業化階段意味著資金積累雄厚,這就為基礎研究、應用技術和創新提供了基礎。

30多年前,中國資金不足,需要通過引進外資、引進技術來發展;現在則有能力通過海外併購技術原創企業來獲得最新技術,他說。

他指出,這也意味著中國企業將來會與國際領先技術企業展開競爭。

增減之間

與此同時,路透社周四(2月26日)發表獨家報導說,中國政府採購清單上確定已剔除多個全球領先的技術品牌,同時加入數千家本地品牌。

分析認為,這一方面是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另一方面也有扶持、培育本國信息技術企業之意。

中國政府採購清單上內外供應商的增減,發生在史諾登揭露美國大規模監聽計劃之後。

路透社引述北京外經貿大學中國世貿研究中心助理主任屠新泉說,史諾登案是中國的一大關注,高層尤其如此;他認為中國的擔憂是有道理的。

劉芍佳認為,中國對安全問題的關注肯定比以前更深,這毫無疑問,在採購清單上加大本國企業的比例,自然有支持本國產業的因素。

但是,他認為,這一增一減說明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政府對本國企業具有足夠的信心和信任,認為國產品牌足以替換掉外國品牌。

路透社引述一名西方技術公司的高層說,「真正的目標是培育中國本國科技產業,之後支持該產業走出國門。」

劉芍佳認為,這並不足奇,發達工業國家的歷史基本上都有類似的一頁。

(撰稿:郱書 責編:顧垠)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