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裡傘外》選摘(2):「宅女,上街吧!」

2015-02-19 05:10

? 人氣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允中(右2)是台大教授夏鑄九的學生,他的政治運動啟蒙在台灣。取自陳允中臉書)

陳允中的政治啟蒙在台灣,他在解嚴一年後來到台灣,念台大機械系。

「我第一次接觸的政治運動是,在台大校園范雲打開男生宿舍的門拜票。過去在馬來西亞,直到高中,即便是一人在家,電視播了國歌,仍會起立,是一個對政治遲鈍,很笨的青年啊。」

「到台灣後,從校園普選開始,校園外有『老賊下台』、『三月學運」,不僅是政治運動,婦女新知、環保運動、原住民正名運動、無殼蝸牛,這些社會運動讓我腦袋打開了,知道國家是壓迫性的體制,開始接觸左派理論。他首先反抗是唱國歌,因為那是一種日常生活的控制,所以他在看電影時,拒絕唱國歌。」

政治啟蒙讓陳允中非常興奮,他尚未完全融入台灣,首先將滿滿的精力投入在重新認識馬來西亞上。到了研究所後,他反過來認為,要理解馬來西亞,首先要理解自己身處的台灣:「因為我覺得所有政治都是本土政治,也接觸了陳光興所講的國際在地主義,國際主義一定是在地的抗爭。」

他開始深入台灣的抗爭脈絡,不讓自己成為過客。後來,他到美國唸博士,第一年就搞移民工的工運,學成之後,他跟他的女朋友司徒葳一起到了香港,那是司徒的故鄉,那年是2004,正是香港一連串社會運動的開始,而陳允中那時三十四歲。

陳允中希望,除了自己參與香港的在地社會運動外,也可以傳承自己的所學給香港年輕人。一開始,參加運動的都是上他課的學生,他知道多數人不會待太久;直到他在保護天星碼頭的抗爭上,看到了一群自發性的香港年輕人,陳允中知道,就是他們了。

一開始,陳允中認為天星碼頭的抗爭太晚,工地建設都架起來了,後來他發現自己的評估完全錯誤。首先是一批藝術家進駐,慢慢吸引市民的注意,後來12月底,葉寶琳、陳景輝、朱凱迪等年輕人出現了。陳允中看到這群年輕人非常興奮,他直覺知道,這群人會是未來香港社運的組織者。「我就像是一個社會運動的人類學者。」

他第一次接觸這群年輕人是在天星碼頭失敗之後,朱凱迪請他來分享如何實行「參與規劃」,地點在獨立媒體的辦公室。他還記得,那時候看到這群人時,覺得這些人像是外太空來的,跳上跳下,非常憤怒。」

而朱凱迪的定靜令他印象深刻,默默的一個人拿著筆記,要大家安靜準備開會,當時他就覺得這位年輕人應該要好好把握。「我不用教授的身分去認識他們,我得花很多心力與時間跟他們在一起。要用是行動者,是跟大家一樣的。」

經驗與論述兼俱的陳允中認為,香港社會運動要成熟,不能只靠抗爭者,而要有組織者:「抗爭者與組織的最大的分別是,除了抗爭之外,組織者要進入社區,要喬很多事情。」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