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哲翰觀點:「德國模式」失靈?揮別梅克爾時代面對四項新挑戰

2022-03-12 07:00

? 人氣

專業人才荒的問題又因為疫情影響而雪上加霜:(1)德國相當仰賴技術移民來填補國內缺口,但疫情大大地限制了跨國人才的流動;(2)疫情期間學校停課、大學遠距上課等情況,都增加了往後數年內產學銜接的困難;(3)由於產業營收受到疫情衝擊,也連帶影響了對研發與培訓的投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概括來看,德國的人才荒源於其人口結構的問題,短期內無法根本解決,只能更加積極吸引外來專業人才補缺,為此也需要再檢討技術移民相關法規的彈性。

繼續「熱切擁抱」? 中國市場面臨兩難

前述三項挑戰都涉及德國本身的經濟體質與條件,第四項挑戰則來自外部,亦即中國。

德國的出口額占GDP比高達88%,遠較其他OECD國家更依賴出口貿易,也更容易受到外部情勢波動的影響。梅克爾時期,德國熱切擁抱中國市場,中國終而超越美國成為德國最大貿易夥伴。同時卻也因美中競爭白熱化,中國經濟走向內循環並加重保護主義,政治走向高壓嚴管,使得高度依賴中國市場的德國面臨了極大風險。

首先,中國積極推動在地生產替代進口,產生了一推一拉的效應:一方面將排擠德國商品的進口,另一方面也誘使不少德國企業將生產、營利,甚至研發部門轉移至中國而「去德國化」,例如汽車零件製造商偉伯思通(Webasto)就是代表案例。

再者,中國政府持續透過國家補貼與制度保護等不公平競爭手段,讓德企面臨高度競爭壓力。特別是在關鍵高科技領域,例如電動車、太陽能、數位化、人工智慧等,中企都已領先德企,而國家補貼亦扮演重要因素。根據調查,高達9成的德國企業都認為中國對手的優勢相當部分來自國家補貼,因而要求德國政府向中方強硬施壓以保障公平競爭的呼聲甚大(這也是親資方的自民黨對中態度一向強硬的重要原因)。

最後,中國政治走向高壓嚴管,大大增加了德企遵守規則的成本與違規受制裁的風險。此外,中國亦能以國安為由,要求德企提供關鍵敏感資料,或要求對中出口的德企將相關資料儲存於中國在地的伺服器等等,都對德企造成不利影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重創德國經濟(AP)
中國政治走向高壓,大幅增加德國企業的成本與風險。(資料照,取自美聯社)

數位化、碳中和、人才短缺、中國兩難,這四大挑戰都是梅克爾時期留下的待決難題,也將決定2020年代德國經濟發展的基調。德國2021年12月在繼任總理蕭茲(Olaf Scholz)領導下成立的新政府,也將以與前政府不同的策略來回應上述挑戰。

德國新政府由社民黨(中間偏左)、綠黨、自民黨(親資方的新自由主義)聯合執政,試圖結合社會正義、氣候政策、產業數位化三項議題,走出三者相輔相成而不互斥的經濟路線。其產業政策的重點如下: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