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王力雄訪談錄(3):西藏思考

2015-02-15 12:44

? 人氣

王力雄是中國著名作家,其作品包括《天堂之門》、《漂流》及《黃禍》等。此外,他還長期關注中國的民主發展以及西藏和新疆地區的民族問題,包括推動化解漢藏、漢維之間日益加深的對立,並著有《天葬:西藏的命運》、《遞進民主》和《我的西域,你的東土》等書。日前,王力雄在北京接受了台灣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副研究員陳宜中博士的專訪,而BBC中文網獲得授權連載發表有關專訪的內容。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王力雄-1984年黃河漂流時在藏區瑪多

陳宜中(以下簡稱「陳」):您從何時開始關切西藏?《天葬》的問題意識是從《黃禍》衍生出來的?

王力雄(以下簡稱「王」):1991年出版的《黃禍》,對我不是單純的文學,而是對中國未來的真心思考。《黃禍》寫的恐怖場景不是危言聳聽,我確實認為那真有發生的可能。因此寫完《黃禍》後,我決定好好想一想怎樣才能防止那樣的未來。此前我已有遞進民主的基本想法,《黃禍》也寫了逐級遞選的內容。隨後我用了幾年時間把「逐級遞選」理論化,《溶解權力:逐層遞選制》就是那時寫成的。

1990年代世界爆發了多場跟民主轉型相伴的民族衝突,讓我想到中國民主轉型時,首當其衝的挑戰也會是民族問題。跟今天相比,二十年前中國的民族衝突還不算嚴重,可西藏問題、新疆問題都已經存在了。

因為我經常去那些地方旅行,比較早地感受到民族衝突的存在。而力圖阻止中國民主化的人也利用民族問題,說民主化會造成國家分裂。大一統意識對中國國民是有說服力的,寧可不要民主也不要中國分裂的說法被不少人接受。因此我覺得應該從中國政治轉型的研究開闢一個分支,認真考慮一下民族問題該如何處理?我對西藏比較熟,幾乎每年都去藏區,就選了西藏問題。原來沒打算為這個分支用太多時間,結果從1995下半年開始,到1998年《天葬》出版,花了三年時間。我當做主體的遞進民主至今沒多少人認,作為分支搞的民族問題卻被當成了我的招牌,現在到哪都被介紹為「民族問題專家」,有點搞笑。

陳:《天葬》主要是從中國政治轉型的角度去思考西藏。跟您十年後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2007)相比,《天葬》更像是一個漢族知識分子的獨白。我注意到,您的基本想法並沒有改變,您認為追求獨立的後果是兩敗俱傷,即使流血也未必能夠獨立,還將使中國的民主轉型胎死腹中。但《我的西域,你的東土》所展現出的同情心和對話願望,比《天葬》要強烈了許多。

王:您說的沒錯,在跟唯色走到一起之前,我雖然多次去西藏,但對西藏是不帶感情色彩的。那時打交道的多是在藏漢人。有一批1980年代志願進藏的大學生,被稱為中國最後一批理想主義者。這些人的圈子雖然經常議論西藏話題,但多是從國家主義的角度。我寫《天葬》之前也有很強的國家主義思維,考慮的是如何「保住」西藏這塊領土,只是反對用高壓方法。在寫《天葬》的過程中,通過對西藏問題的研究和思考,我有了很多轉變。我希望用客觀的態度,居高臨下地分析西藏的不同方面。我對流亡西藏有批評,對中共的批評更多。這是《天葬》的基調,不過仍有國家主義的殘餘。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