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王力雄訪談錄(2):遞進民主

2015-02-13 16:00

? 人氣

第二個不同是,中國人民代表大會是定期選舉,「逐層遞選」可以隨時選舉,以新人取代原有的當選者,這類似你說的「隨時召回」。蘇維埃的「隨時召回」之所以最終變得有名無實,同樣是因為規模。當不可能自發地協調串聯進行重新選舉時,主持人便會想方設法控制選舉。蘇維埃制度後來的發展的確如此。遞進民主的隨時選舉相當於皇帝可以隨時罷免手下的官員。既然不可想像皇帝只能定期罷免官員,為什麼民主就只能定期挑選官員呢?代議民主的定期選舉更多是因為大規模選舉無法隨時舉行,是出於技術限制的不得已;遞進民主卻是在技術上找到了方法。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必擔心因此會頻繁更換當選者。「隨時選舉」的規則使得每個當選者在決策前都會先在頭腦中「模擬選舉」,想方設法迎合多數,反而使選舉在很大程度上無需發生,甚至可能比定期選舉還少。既然皇帝不會因為有隨時罷免的權力就不停地撤換官員,為什麼擔心民主會這樣做呢?如果民主是那樣無理性,我們又爭民主幹什麼呢?

還有一個不同,「遞進民主」是「議行合一」。中國的人民代表大會只是「議」,也就是立法(甚至這也是假的)。而具體執行權力的行政系統,全是自上而下任命。「遞進民主制」的「議行合一」並非把立法和行政的權力合在一人身上,而是合在一個體系中——每個當選者是下級層塊的「行政首長」,同時是上級層塊的「立法者」。立法與行政既有聯繫,又有制約,而且比分立的權力有更多層的制約,卻能避免分立權力之間的脫節與對抗。

遞進民主的轉型不需要重新規劃與建立「層塊」,不需要從頭建一套新體系,不會把原有社會組織推倒重來,因為它需要的層塊在社會生活中一直存在,遞進民主只是把權力關係反過來,社會就從統治結構變成自治結構。區別僅僅在此,對社會結構的觸動和改變最小,變化卻最為徹底。

我之所以能夠在1975年產生遞進民主的基本想法,正是因為那時整個中國都納入在一個單一的權力金字塔中。農村結構是生產小隊、大隊、公社,工廠是班組、車間、分廠、總廠,結構非常清楚,只要權力源頭一調就行了。如今隨著中國社會的多元與複雜化,產生很多民營企業,多種生存狀態。適應這種變遷,我把社會組織分成私權、眾權(集體)、公權三種性質。私權組織不實行遞進民主,眾權組織可自行選擇,公權組織實行遞進民主。

「縮小範圍」和「隨時選舉」是遞進民主的兩個基本點。民主的範圍縮小到社會基本單元,再由隨時選舉(逐層遞選)組合在一起。而只有把民主的範圍縮小,每個範圍才能實現充分溝通和隨時協商,決策和選舉都無需依靠主持人,也才能實現隨時選舉——大家相互表個態,馬上就能得到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