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家王力雄訪談錄(2):遞進民主

2015-02-13 16:00

? 人氣

的確我認為遞進民主優於代議民主。代議民主中參與管理的只是少數人,遞進民主卻可以把全體社會成員包容進不同層塊的委員會,等於全民參與民主管理,個人權利通過遞進結構逐層凝聚為「人民主權」,這是其他政治結構無法做到的。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陳:您如何考慮社會流動性的問題?一個農民工可能今年在廣東打工,明年就去別的省分了。張三是北京市某區居民,同時參加了一些NGO或眾權組織,那麼,在您的設想中,他可以參加幾個民主單元?最多可以有幾張票?由於人的興趣、關懷或身分認同具多元性和流動性,遞進民主制會讓大家自由選擇其所屬的民主單元嗎?想棄權的人,不想參與任何民主生活的人,會是處於何種位置?有沒有不參與的權利?所謂可直接溝通的小範圍,除了自然村之外,在北上廣等大都會如何實行?不喜歡開會的人很多,沒有共和主義參與精神的人很多,您如何安置?

王:恰恰是「遞進民主」可以讓參與成本降到最低。流動性的問題在於人們互相不認識,而且變化太快,然而我說的充分溝通並不需要成為全天候的共同體,不是非得像一個村莊那樣祖祖輩輩互相都清楚。對於現代社會生活的流動和多元,人們只需要在共同從事的「項目」上合作,互相了解,與「項目」無關的部分不需要了解。

而遞進民主的每個層塊都是小範圍,決定了人們在那種範圍相互了解的速度可以很快。我經常想,如果當年天安門廣場上的學生實行的是遞進民主,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天南地北不同學校的學生,以左鄰右舍的帳蓬為單位, 一個人說五分鐘話,總共用不了多長時間, 基本就能判斷出哪個靠譜,哪個不靠譜,然後選出一個人進入上一層。選舉也很容易,表現不好馬上可以撤換,經過幾輪一定會把最合適的人選上去。經過逐層遞選形成的領導核心,跟當時的「廣場指揮部」會不一樣,說不定那場運動的結果也會不同。當然這只能是想像了。

遞進民主制的公權組織一般按地域形成,從覆蓋面上應該可以囊括所有社會成員。公民按照居住地(如業主委員會)加入。當然不強制。美國不也是有一半以上的人不參加選舉嗎?但是當參與成本很低時,就不一定非得需要共和精神才參與,而是因為參與會給自己帶來的好處。

人除了居住以外還有工作和社會活動。農村人的工作地與居住地往往重合,城市人的工作地和居住地卻大部分分開。遞進民主制允許公民從不同渠道同時參與多個公權組織,數量不限,使公民的個人意志從不同側面得到立體表達。而他不管表達多少個側面,也無非等於「1」的自乘,乘多少次仍然是「1」,僅是他個人意志的分解和細化,不會因此使他的個人意志得到擴大。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