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俄羅斯「向東轉」的前世與今生

2022-02-03 05:30

? 人氣

作者指出,俄羅斯大兵壓向其與烏克蘭接壤的邊境,大有入侵之勢,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戒備,令人回想昔日冷戰時期北約和蘇聯在德國國內邊界的重兵布防。(資料照,美聯社)

作者指出,俄羅斯大兵壓向其與烏克蘭接壤的邊境,大有入侵之勢,引起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戒備,令人回想昔日冷戰時期北約和蘇聯在德國國內邊界的重兵布防。(資料照,美聯社)

人在異域的王家豪先生和教育大學羅金義博士,在俄羅斯研究可謂傾盡心血,2021年初於台灣出版《絲綢之路經濟帶,歐亞融合與俄羅斯復興》一書後,年中就推出《俄羅斯「向東轉」:東亞新勢力?》(下文將使用簡稱,或稱「本書」)。假若兩書並讀,大有可能足夠對21世紀(蘇聯解體以來)的俄羅斯之政治、外交、經濟政策有深刻認識。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不過可能大家會疑問,「東亞焦點」系列出版了老撾、台灣、印尼、澳門的主題書籍,亦有筆者之前討論宋興洲《大湄公河次區域地緣經濟角力:衝突與調和》、蔡怡竑《十字路口上的東亞區域整合—競爭還是合作?》,乃至孫國祥《南海之爭的多元視角》及葉崇揚《轉型中的東亞福利體制》,「東亞」主題意識甚重。當俄羅斯成為本書主角,會否令「東亞」失焦,或許成為我們閱讀之前關注的問題。

「東亞焦點」以外的俄羅斯?

本文的副題之所以用上「前世與今生」,而非筆者所常用的「評論」、「讀書筆記」一類字眼,在於希望先行指出俄羅斯早於17世紀就參與亞洲,在清室入主中原後的順治9年(公元1651年),清軍首次與沙俄軍隊對戰,自此延綿30多年,於康熙28年(公元年)訂立《尼布楚條約》,首次確立中俄邊界。

之後的康熙、雍正年間,清廷一直有和沙俄交涉,爭取其協助對付頭號大敵準噶爾。乾隆35年(公元年),更有原先生活於沙俄的蒙古土爾扈特部遠道東歸故國。進入晚清的咸豐8年(公元年),沙俄以趁火打劫方式,加上清廷官員的無能,重訂中俄邊界,訂立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

同治光緒年間,陝甘、新疆回亂,沙俄均以「外國勢力」參與其中。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更以沙俄╱蘇聯為主要軍事對手,在中日甲午戰爭後十年(公元1904年)在中國東北爆發了「日俄戰爭」,新興的日本擊敗沙俄,改變了沙俄近50年在東北亞的壟斷,日本全面掌控朝鮮半島以及中國東北,沙俄則陷入革命崩潰狀況,最終於1918年滅亡,並由世界上第一個共產主義國家蘇聯所取代。

20世紀蘇聯的戰略核心變遷:「東歐為主,東亞為輔」

蘇共掌權以後,敵人四面而來:北有剛成功爭脱沙俄的芬蘭,東有對共產主義戒心重重的西歐國家,南有轉型成為軍事帝國的日本。不難想像蘇聯需要為自己找屏障,也就明白為何蘇聯要扶植蒙古為自己的第一個衛星國,在東歐中亞擴張,同時又爭取和中國國民黨共產黨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不論是早期和納粹德國合作,入侵波蘭並吞併波羅的海三國,或是中期和納粹血戰,蘇聯全副心血傾注於歐洲戰場。直至雅爾塔會議及波茨坦會議,在英美兩國要求下,蘇聯以換取中東歐的操控權作條件,才重新「向東轉」答允進攻日軍。(當然不能忘記在1941年《蘇日中立條約》簽訂前後,兩國一直有零星軍事衝突)1945年8月8日,當德國投降剛滿3個月,蘇聯便按照雅爾塔會議的共識,大舉進攻日本控制的中國東北及朝鮮半島,成為廣島原爆後迫使日本投降的又一壓力。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