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國源觀點:抗通膨之戰,聯準會政策調節存有風險

2022-02-03 07:20

? 人氣

依此就不難理解,為何聯準會官員一致決定加快減碼(Tapering)購債步伐,並大幅上調利率點陣圖分布,2022、2023年的利率中位數分別從0.375%與0.875%,上移至0.875%與1.625%。如果按照2022、2023年各3次的升息節奏反向推測,透過點陣圖位移說明其提前升息機率大增。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20220128-聯準會的PCE及失業率預測。(作者提供)
聯準會的PCE及失業率預測。(作者提供)

物價預期脫錨加大政策操作難度

另一個促成聯準會態度轉變的關鍵,恐怕在於物價預期已有脫錨跡象(De-anchoring)。2021年9月聯準會紐約分行的報告指出,雖然疫情後5年期長期通膨預期僅略升至3.16%,對照疫情爆發前與爆發時的3.0%來看,長期通膨預期仍穩穩地錨定(Well-anchored)在政策目標水準上,意味著當時民眾仍預期通膨終將回穩,高通膨並不會成為持續性的現象。但此一時彼一時,11月的一年期與三年期通膨預期分別上升至6.0%與4.0%,俱為有統計紀錄以來的新高點。由於統計實證顯示,物價預期會引導未來的通膨走向,而現時鬆動的物價預期上行,則暗指若當前高通膨未得到有效控管,恐將演變成永久性現象。

物價預期脫錨會造成什麼嚴重後果呢?歐債危機過後,歐元區的低通膨現象或可作為借鑑。當時,歐元區疲軟的消費能力一度導致通縮出現,且經濟刺激政策又不足以振興景氣,最終形成了反通膨現象。研究指出,2013年起歐元區長期通膨預期與歐洲央行的政策目標脫鉤,除了讓通膨偏低的現象更難化解外,也使短期通膨波動度加大,且更容易受意外因素影響而起伏,增添了歐洲央行維持物價穩定的難度。

同理,倘若2022年聯準會無法藉由收緊貨幣政策來控制短期通膨預期,那麼隨著長期通膨預期升高,物價若持續以2021年下半年每月平均約0.6%的速度增長,只怕聯準會須採行更嚴厲的手段才能遏止通膨。如此一來,不僅聯準會的政策可信度大打折扣,其政策的效力也將不若以往。

再回過頭來看,未來通膨壓力真會如聯準會2021年12月預測,在短時間內無法消散,必須透過加快升息腳步來抑制嗎?只怕也不盡然。雖然失業率快速滑落,讓聯準會認為經濟表現正十分接近充分就業下的水準,但疫情後的大離職潮(Great Resignation),讓美國在2年內短少近800萬的勞動力,這意味著從經濟成長速率來看,美國看似重回景氣擴張階段,但若勞動力錯配的問題可獲解決,則閒置產能可望使經濟出現額外的成長空間。

再者,隨著勞動薪資上漲,獲利能力不足以應付勞動成本的企業應會相繼退出市場,使未來整體勞動力需求下降,連帶讓薪資上漲的動能趨緩。也就是說,雖然聯準會預期通膨壓力短期難消,但長期通膨是否真會偏高還有變數。若聯準會原本的「暫時性」通膨說法實為正確,卻錯誤地決定收緊貨幣政策,從歷史經驗來看,政策失誤所引發的景氣收縮是幾可確定的必然結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