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紀宇看世界》想要歐洲團結一致「抗俄援烏」,請先解決天然氣供應問題

2022-01-28 12:00

? 人氣

俄羅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天然氣輸出國之一(AP)

俄羅斯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天然氣輸出國之一(AP)

美國《紐約時報》25日報導一則新聞:拜登政府宣布將與中東、北非、亞洲等地區的天然氣與原油供應商合作,增加對歐洲市場的供貨,藉此強化歐洲對抗俄羅斯「能源要脅」的能力,稍稍緩解其投鼠忌器的困境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俄羅斯逾10萬大軍壓境烏克蘭,普京(Vladimir Putin)居心叵測,各方預期萬一開戰,美國與歐盟除了大幅升高對烏克蘭的軍援,也將對莫斯科祭出「極為嚴厲、立竿見影」的經濟制裁。但問題在於:俄羅斯是歐洲天然氣與原油最重要的供應國之一,不但歐洲各國對「制裁俄羅斯」心懷觀望,俄羅斯甚至有可能打出「能源牌」反制或懲罰歐洲各國。

俄羅斯天然氣鉅子Gazprom(AP)
俄羅斯天然氣鉅子Gazprom(AP)

能源依賴難以擺脫,歐洲對俄羅斯投鼠忌器

德國是最明顯的例子,前任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2011年啟動「廢核」進程之後,德國發電業日益仰賴天然氣。目前天然氣佔德國能源消耗約22.6%,佔發電比例約15.3%。而且德國天然氣幾乎全靠進口,超過一半由俄羅斯供應。俄羅斯對德國的原油供應也佔3成左右。這兩年,新冠疫情衝擊全球供應鏈,德國(以及歐洲)從油價到電價都以倍數飛漲,對俄羅斯的依賴也日甚一日。

隆冬最需能源之際,如此德國、如此歐洲,如何能對恃強凌弱的俄羅斯「硬起來」?美國官員想到的歷史借鑑是1948年6月到1949年5月的柏林封鎖(Berlin Blockade)與林空運(Berlin Airlift)。當時,面對遭到蘇聯集團圍困封鎖、有如赤色汪洋中一座孤島的西柏林(West Berlin),以美國、英國為首的西方盟國以史上最大規模的空運行動。

但70年前的西柏林人口不過200萬人,今日的歐盟則是全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以天然氣而言,歐洲從1970年代開始進口蘇聯天然氣,如今市場佔比約40%,期貨與現貨各半,絕大部分是經由輸氣管運送,而且需求蒸蒸日上。德國與俄羅斯合資開發的「北溪二號」(Nord Stream 2)輸氣管2018年5月動工,去年9月才完工卻生不逢時,如今能否啟用已成為非常棘手的議題。

氣候變遷危機更加突顯天然氣的重要性

氣候變遷危機也更進一步突顯天然氣的重要性。《華盛頓郵報》指出,歐洲各國對因應危機非常積極,在可再生能源發電比例大幅提高(德國目標是2030年80%-金之前,天然氣是不可或缺的「橋梁燃料」(bridge fuel)。至於核能,各方對於它在碳中和(carbon neutral)進程中扮演的角色看法不一,德國堅持推動廢核,今年要再關3座核電廠,卻也因此更需要天然氣。上述這些因素,莫斯科當局都看在眼裡。

烏克蘭的天然氣輸氣管,將俄羅斯天然氣輸往中歐與西歐(AP)
烏克蘭的天然氣輸氣管,將俄羅斯天然氣輸往中歐與西歐(AP)

儘管天然氣獲利豐厚,但俄羅斯過去就曾拿它來當地緣政治工具,2006、2009年兩度短暫關閉行經烏克蘭的輸氣管。現在烏克蘭情勢再度緊繃,歐洲對天然氣的需求有增無減,各方擔心俄羅斯會把「工具」升級成「武器」,造成歐洲各國在能源與經濟壓力之下自亂陣腳,甚至對烏克蘭見死不救,讓它徹底淪入俄羅斯的勢力範圍。

美國幫忙調度液化天然氣支援歐洲

因此,拜登政府要想建立「抗俄援烏」的堅強陣線,當務之急就是協助歐洲對俄羅斯天然氣「斷奶」。實際作法則是從美國與中東調度液化天然氣(LNG)貨源支援歐洲。但是LNG要以輪船運輸,買方要在海岸或港口建立接收站(terminal,例如台灣先前付諸公投的三接)和一整套運送體系,成本與風險比輸氣管運送高出許多,德國至今沒有任何一座LNG接收站。

去年12月,95艘液化天然氣載運船(LNG Carrier)從美國駛往歐洲。這個冬天,美國出口歐洲的LNG增加了15%,中東天然氣重鎮卡達(Qatar)也對歐洲增加出口。然而目前歐洲的LNG接收站運作能量只到70%,整個天然氣市場仍然供不應求,而且這還是在俄羅斯正常供應的情況下!

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狀況,歐洲是最大市場(EIA)
俄羅斯天然氣出口狀況,歐洲是最大市場(EIA)

俄羅斯對歐洲:我們拿不到錢,你們就「斷氣」

當然,就能源經濟而言,歐洲與俄羅斯彼此需要,各有籌碼,畢竟化石燃料出口是俄羅斯的經濟命脈(佔政府歲收43%),歐洲市場是其金雞母(佔出口比重逾7成)。一旦俄羅斯大軍殺進烏克蘭,美國與盟邦可能會動用所謂的「核子選項」(nuclear option):將其逐出「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這個幾乎無可取代的國際金融交易機制。但俄方已明白告知歐洲:我們拿不到錢,你們就「斷氣」。

俄羅斯一旦對歐洲斷氣」會如何?整體而言,歐洲應該可以撐過這個冬季,只是政府必須砸錢補貼,經濟也會大受衝擊。各國受影響程度當然也有差別,德國恐怕最緊張,甚至得考慮延後關閉核電廠,「北溪二號」近期內營運無望。法國相對較有保障,它有4座大型LNG接收站,而且逾7成電力來自核能,有恃無恐。

由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北溪二號」( Nord Stream 2)天然氣輸氣管引發地緣政治爭議(AP)
由俄羅斯直通德國的「北溪二號」( Nord Stream 2)天然氣輸氣管引發地緣政治爭議(AP)

因此,在這樣的態勢之下,歐洲各主要國家對於「抗俄援烏」真的能夠形成統一戰線嗎?德國至今拒絕支援烏克蘭軍事裝備,連轉手其他國家都免談,對俄羅斯的戒慎恐懼不難想見。對於盟國到底要如何「嚴厲制裁」俄羅斯,柏林當局至今也保持「戰術模糊」。俄羅斯尚未揮軍越界,但歐洲盟邦體系的裂痕已隱然浮現。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的歐漢龍(Michael E. O’Hanlon)與維克托(David G. Victor)認為,美國政府應該堅持立場,一方面排除「為烏克蘭而與俄羅斯開戰」的可能性,畢竟烏克蘭並非北約(NATO)或美國的條約盟邦(treaty ally);一方面明確告知俄羅斯與歐盟:相關制裁會打擊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出口。與此同時,歐美的能源政策必須做出3項調整:首先,對俄羅斯之外的能源供應商進行補貼;其次,以反托拉斯(antitrust)手段讓能源市場更加開放,降低俄羅斯的重要性;第三,以創新作法開發更多的能源選項。

歐漢龍與維克托言之有理,然而在市場實務面如何立竿見影地執行?如何讓歐洲國家甘願為烏克蘭做出犧牲?如何儘可能減輕歐洲民眾受到的衝擊?都是難度不下於軍事部署的考驗。

喜歡這篇文章嗎?

閻紀宇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