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監所「逾越職權」發函院檢背後的大問題

2022-01-21 06:10

? 人氣

除了收容空間不足的問題,我國矯正業務還有諸如戒護人力不足等執行困境。示意圖(資料照,洪煜勛攝)

除了收容空間不足的問題,我國矯正業務還有諸如戒護人力不足等執行困境。示意圖(資料照,洪煜勛攝)

看守所發難 為哪樁?

監察院13日認定2021年11月台北看守所發函給北部6大院檢,「求請」審慎評估羈押與禁見之必要性,屬執行單位撈過界的潛越職權行為。北所的理由是,近3年從全年禁見人數490名增至約700名,羈押房數量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每2人一間,又為嚴防串供同案被告不能安置於同房,也不得與一般收容人互動的規定。此外,這期間心理情緒的波動大,是屬於高度自殺危險期。因此在已超收37%的情況下,實在讓屬於執行機關的矯正單位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的無奈感。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羈押與禁見之裁定,院檢確實有依要件「自由裁量」權,不能空間不夠就不押,但整個刑事司法體系有如工廠裝配線,屬後端的矯正機構理當辦好自己羈押被告本務即可。但看守所的兩難在於塞車了,又無權拒絕,人卻仍然不斷送到門口該怎辦?對於長期對監所觀察與直接輔導受刑人工作的筆者而言,長期的超收是癥結所在,但歸根究底還是矯正機構的聲音不被重視。因此,監委雖然有畫出了一個重點,但此次「發難」凸顯的不僅是監所收容空間的困窘,沒畫到的還有許多其他矯正業務執行困境。

矯正機構社福化與醫療化

圍牆裡的世界是外面社會的一面照妖鏡,監所承接的任務是收容與教化那些否定社會規範的人,因此被認為是人性改造工程師。近年收容人數雖有下降(2021年約5萬5000),而本應是刑罰執行單位的矯正機構,隨著社會高齡化近年老弱病殘收容人比例更是逐年提高(其中65歲以上收容人佔超過3%),而出現社福化與醫療化的發展趨勢。除了佔比近半再犯率高的毒品,老年罪犯、遊民及根據矯正署調查收容人超過2成屬經濟弱勢(低、中低收及近貧),監獄不時遇見坐輪椅、拿拐杖要他人攙扶的景象,讓人不禁感嘆走進監所,還有種進到養護中心的感覺。也實在看不出,學界認為的懲罰、矯正及正義3種犯罪處遇模式,還剩哪些得到實現。在日本,這類老年收容人暴增現象被稱為「下流老人」,跌下溜滑梯般的社會階層。

然而依2020年矯正署統計,矯正醫事團隊人員(醫事人力包含衛生科科長 44 人、醫師 1人、護理師 79 人、藥師 57 人及醫事檢驗師14 人,計 195 人,占整體人力之 2.2%)僅有185人。只能依靠簽約外部醫療機構暫時性的補足資源缺口,否則就要戒護自行外醫了(有些還要自付計程車錢)。監獄人口的變化,實在不像電影中人人面露凶光的模樣了!

一名關押在土耳其艾迪尼市一所高安全級別監獄裡的政治犯,在獄中寫了序文:一封從獄中寫給你的信。(取自pixabay)
看守所終收容人高齡比例逐漸增加,讓矯正單位出現醫療負擔,同時也難兼顧收容人基本權益。示意圖。(資料照,取自pixabay)

外面人人喊打 裡面成人權寶貝

原本在外面人人喊打的,但進到裡面卻成為人權寶貝。這幾年監所業務包括管理、醫療、生活條件、受刑人作業及教化等幾乎難以倖免都曾經遭到監院調查。監所改革確實承載著許多社會的期待,尤其基本人權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盡管近年有相當程度的改革(一人一床、書信隱私、作業金提高、戒護管理更加人性),法務部也破天荒催生設立監所外聘視察小組。曾有監獄工作者同仁開玩笑,與同學(受刑人統稱)相處的時間,甚至超過家人。且現在對同學的噓寒問暖聲,也幾乎都快取代過去的大小聲了。然而,不可否認的,硬體改善容易,但軟體需要時間醞釀,如監獄文化、透明化與教化成效這條路還有很長路要走。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