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何謂中華何謂漢》選摘(3)

2021-12-31 05:10

? 人氣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裡的中共黨旗。(美聯社)

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裡的中共黨旗。(美聯社)

二○一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一次大會,選出習近平為總書記。據中國通信社的報導,習近平當選之後,在人民大會堂向中外記者做了以下的簡短演說: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我們的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歷程中,中華民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近代以後,我們的民族歷經磨難,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自那時以來,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無數仁人志士奮起抗爭,但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中略)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鬥,使中華民族更加堅強有力地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為人類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雖然是一篇延續呼籲黨與各族人民團結基調的演說,但值得注目的是,在這段包含省略部分、僅僅四百字的演說中,「中華民族」就登場了六次。接著在十一月二十九日,習近平視察了在北京國家博物館舉辦的「復興之路」展覽後,又發表了一篇「重要講話」: 

「《復興之路》這個展覽,回顧了中華民族的昨天,展示了中華民族的今天,宣示了中華民族的明天,給人以深刻教育和啟示......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一定要承前啟後、繼往開來,把我們的黨建設好,團結全體中華兒女把我們國家建設好,把我們民族發展好,繼續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奮勇前進。」

貫串全文的關鍵字就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於習近平的這些言論,日本的大型媒體一致認為,這顯示了中國的右傾化傾向。比方說: 

這是民族主義右傾化政權的初啼。(二○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每日新聞〈木語〉) 明顯擺出藉由民族主義,來提供政權向心力的態度。(十二月二日,朝日新聞北京特稿) 

在這前一年,已經有一篇堪稱伏筆的演說。在此借用朝日新聞台北支局長村上太輝夫的報告:

為紀念作為中華民國成立契機的辛亥革命一百周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十月九日,於北京做了演說;在演說中,他稱頌革命領導者孫文為「民族英雄」,還重複了二十三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雖然和習近平的演說不同、有提及孫文,不過這時在中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經成為重要的主題。美籍中國觀察家盧百可(Patrick Lucas,文化人類學家)就指出, 習近平發表的這段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二、三十年的中國領導者中,民族色彩最為強烈的言論。(二○一五年二月二十五日,朝日新聞) 

盧百可這樣解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它想傳達的是,「我們是歷史上的優秀民族,應當回歸原本的亞洲中心地位」。

這種民族主義,也可以當成愛國主義來理解,而作為其象徵,頻頻出現的就是「中華民族」。習近平不只力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之後的演講中更標榜「中國夢」。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中國夢,北京街頭的標語:我愛中國。(美聯社)

那麼,與民族主義直接連結的、由孫文創造出來的「中華民族」,這個詞彙對現在的中國共產黨而言,又是怎樣的概念呢? 

二○○二年,刊行中國第一本《中華民族史》的貴州省民族研究所伍文義,發表了一篇名為〈中華民族研究的重要成果〉(收錄於《民族問題研究》當中)的論文。根據這篇論文,「中華民族」的定義是——中華民族指的是,主要生活在中華地區、以中華文化為主要紐帶,由漢族等五十六民族以及世界華人所共同構成的民族共同體。

這篇論文將蒙古族滅亡南宋、建立元朝的一二七九年,定為「中華民族」形成之年。以降直到一八四○年的鴉片戰爭為止,中華民族逐漸被認知為多元一體的民族共同體,而中華民族為了自我解放而展開的鬥爭,是始於一九一九年的五四運動。

按照這個定義,支配中國將近百年,最後因為無法壓制叛亂,乾脆捨棄首都北歸草原的蒙古族該放在哪個位置?這個問題並沒有獲得解答。不只如此,它對「中華」也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規範。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中國領導人開始頻繁使用「中華民族」這個詞,其中特別顯著的是兩任之前的領導人——江澤民。比方說在二○○二年十一月八日,江澤民國家主席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進行報告,其開場總論的最後一節是這樣講的: 

我們黨必須堅定地站在時代潮流的前頭,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這三大歷史任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黨的莊嚴使命。

新中國建國以來,「中華民族」這個詞幾乎沒有在制定國家方針的重要會議上被使用過,以前的官方用法都是「中國民族」;不,甚至連「中國民族」使用得都不多,主要都是使用「中國人民」。「中國人民」這個用語的歷史,可以回溯到古代: 

皆中國人民所喜好,謠俗、被服、飲食,奉生送死之具也。(《史記》列傳六十九,貨殖列傳) 

根據最近主張中華民族論的論文〈論中華民族的共同性〉(谷苞著)所述,這裡所謂的「中國人民」,實際上指的是身處漢所設置郡縣內的各民族。這篇文章收錄在費孝通編著的論文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構造》中;費孝通(一九一○—二○○五)是中國著名的人類學者,也是為「中華民族」這個民族概念建構邏輯論證基礎的核心人物。谷苞(一九一六—)是他的弟子,曾任新疆社會科學院院長。這本書的原著出版於一九八九年。谷苞在這篇文章中又說: 

之後登場的「中華民族」這個名稱,可說是繼承了司馬遷的「中國人民」之名,並從中發展而來的。—真的能夠如此單純果斷地認定嗎?這讓人不禁心生疑問。

費孝通在這本論集的開頭這樣說: 

我將把中華民族這個詞,用來指現在中國疆域裡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

就把「具有民族認同的十一億人民」標榜為中華民族這點而言,這毋寧只能理解成一種「願望」吧!在接下去的論述中,又對這個問題做了稍微明確一點的定義: 

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許多民族在結合成統一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陳連開,〈中國、華夷、中華、中華民族〉) 

費孝通也說: 「中華民族是包含了五十六個民族的民族實體......這五十六個民族已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簡單說,就是一種有點硬拗的劃分。

在既有價值觀土崩瓦解的現在,現代人、特別是受壓抑的人們,往往會拘執於自己的民族、宗教認同,從而引發各種紛爭。在這樣的時代裡,將多民族一概統括成「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加以理解,這種概念性的、粗糙的規範,說穿了不過就是漢族單方面的自以為是罷了。

「中華民族」這個詞,確實若隱若現存在著政治意圖。在國境糾紛大致塵埃落定的二十一世紀,中國的軍事展現,以及主權、領土問題的爆發口, 就是海洋。在習近平政權誕生以來頻繁使用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口號下,中國朝著嶄新的「海洋大國」、「軍事大國」目標不斷前進。現在,中國仍在東海、南海與東南亞各國以及日本,不斷製造紛爭與緊張局勢。在海洋權益方面,中國主張,「中國人在南海的活動, 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中國歷代政府已經透過行政區域的設置、軍事巡航、海難救助等諸多方式,管轄了南海諸島以及其周邊海域。(「人民網」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三日) 

在這裡必須指出的重點是,「中華」這個詞開始有具體的領土意象,是始於中國和西洋各國的帝國主義侵略之間,無法避免衝突的清末。綜觀清朝,不論是行政區域的設置或軍事巡航,在這個區域都不曾實際存在,就連有組織的海難救助,都沒有相關的歷史紀錄。

中國夢。十九大。(德國之聲)
中國十九大就大肆宣揚「中國夢」。(資料照∕AP)

再回頭來看,中國在陸地國境方面的塵埃落定,也多半是和鄰近國家之間進行熾烈武力鬥爭之後的結果。在這些紛爭爆發時,中國政府說穿了,還是搬出「歷史」來當成自己的主張吧! 

比方說中國在一九七一年十二月,開始主張自己對日本的尖閣群島擁有主權。一九六九年, 聯合國遠東經濟委員會指出在尖閣群島周邊可能蘊含有石油與天然氣,此後中國便開始這樣主張。這年四月,中華民國也搶先中國,主張自己對這一帶擁有主權;兩者的意圖可說昭然若揭。

為了讓大量消費的主要能源—石油得以順利從中東輸入,進行所謂「珍珠鏈戰略」的海上生命線確保,同時又為了確保以海底油田為首的海洋資源,在東協諸國的領海建造人工島;中國這種軍事的、國家的意圖,可說一清二楚。在這裡,在共產黨獨裁這一政治存在的支配下,以數世紀受壓抑的記憶為基礎,釀成了一套大國意識。在「確信擁有權益」這種自以為是的主張下, 中國不斷跨足海洋,但這樣的做法,並無法被國際所認同。

現在的共產黨政權,對於對自己不利的歷史,採取完全無視的態度。

從事物的本質來看,近代開始使用的「中華民族」到了現代,在共產主義教條的規範下,已變成一種「在漢族掌控的現實領土中,將非漢族封閉吸納」的國家意志之象徵性概念。這跟過去將滿族吸收到漢族裡面、當成同一民族對待的做法是一樣的。中國的民族主義不是中國人全體的民族主義,而是漢族的民族主義。

「中華民族」這個概念中,隱含著政府將明顯具備或潛伏著追求自決傾向的少數民族囚禁起來、抑制在現有體制當中的企圖;自孫文、毛澤東以來,這樣的概念始終不變地被繼承下來,從中也可清楚看出漢族的意圖。

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乃至於泛靈信仰;將這些少數民族,用具有普遍性的單一思維加以囊括起來,以現在來說是不可能的事。

雖然中國也在推動對異民族的綏撫政策,但在漢族本身內部,也是矛盾叢生;都市和農村、沿海和內陸的落差、乃至於地方黨幹部的腐敗,以及環境污染與破壞,導致甚至國土本身的安全都成問題。從大眾媒體的報導中,我們不禁感受到,對於這個維持一黨獨裁的既有體制本身嚴厲問責的時候,或許已經不遠了。

中國共產黨、習近平主席標榜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或「中國夢」,這些口號的意義到現在仍然是模糊一片。可是,若要以「中華民族」或「中華」作為克服難局的敲門磚,那就必然要對「中華」的概念重新提出質問。

重新認識「中華」這個詞的成立過程,讓北魏孝文帝與唐太宗李世民意象中的中華,也就是中華抱持的文明主義意味重新甦醒;唯有這個時刻到來,中華文明才能以軟實力之姿,向世界展現其原本的力量。

《何謂中華何謂漢?》書封。(八旗文化)
何謂中華何謂漢》書封。(八旗文化)

*作者後藤多聞(ごとう たもん),歷任國立民族學博物館客座教授、綜合地球環境學研究所客座教授、平山郁夫絲路美術館理事。本文選自作者著作《何謂中華、何謂漢:追逐彩虹的草原男兒》(八旗文化)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