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君觀點:沒有金融機構的金融業─DeFi

2021-12-09 05:50

? 人氣

除了上述的顧慮外,承擔DeFi體系中交易媒介、計價單位與價值儲存功能的是加密貨幣,因而加密貨幣的幣值波動劇烈形成另一個隱憂,這恰好就是穩定幣(Stablecoin)登場的時機。穩定幣是幣值錨定穩定資產(例如美元)價格的加密貨幣,目前釘住美元的穩定幣中,流通量最高的是Tether幣(USDT),由民間機構Tether Limited發行。為了讓Tether幣與美元維持1:1的兌換關係,每發行1元Tether幣,必須有1美元等值的儲備資金加以支撐。Tether幣建立在Omni Layer平台,這個平台又架構於比特幣區塊鏈上。不過Tether幣是中心化的加密貨幣,未來也沒有打算去中心化的跡象,而且Tether幣背後是否真有足額準備也不時受到質疑。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透明度與重組創造 令人激賞

以以太坊為基礎的穩定幣Dai幣則不太一樣。Dai幣自2017年開始發行,目標錨定1美元。發行初期由分散式自治組織Maker DAO下設的Maker基金會管理,其名稱來自於中文「貸」的音譯,因為Maker DAO提供借貸服務。Maker DAO另有原生代幣MKR幣,除了可表彰治理的權力,也用來支付貸款利息。當Dai幣的價格低於1美元時,MakerDAO就提高Dai幣的貸款利率,促使用戶歸還Dai幣並予以註銷。供給量的減少理論上將讓Dai幣價格走高。同理,如果Dai幣價格高於1美元,則反其道而行。其原理與中央銀行的公開市場操作頗為類似。日後當Maker基金會評估已完成推動組織穩定運作的階段性任務後,就會自行解散,讓管理權回歸Maker DAO社群,也就是所有MKR幣的持有者,讓Maker DAO成為真正名符其實的去中心化自治組織。

DeFi不乏令人欣賞的特性,首先是透明度。不只鏈上的智能合約程式碼可供分析,所有交易資料也都是公開的。相較於傳統金融體系,眾多數據往往分散在大量資料庫中,其中有些甚至根本無法使用。如果真遇到危機發生,DeFi的透明度將有助於更快掌握事件成因或預測後果。其次,DeFi協議常被比擬為積木。任何兩個或多個協議都可能經由重組創造出全新的東西,早先創建的協議也可輕易為其他智能合約所用。這種靈活度讓開發新種業務變得更有彈性。

若從整體社會福祉的角度觀之,DeFi備受期待的優點,首推促進普惠金融。現實中金融服務的化外之民並不少,有些人沒有銀行帳戶也沒有信用卡;有些人雖有銀行帳戶,但需財孔急時,在銀行卻借不到錢。例如根據台灣金融研訓院2020年發布的全民金融調查,國人有19.5%無法在1週內籌到新台幣10萬元。DeFi不同,基本上任何人都可以使用DeFi協議,對基礎設施的要求也相對不高,幾乎不存在因身分造成的差別待遇,因此,若能有完善的消費者保護機制為基礎,DeFi可望建立一個真正開放且觸及率更高的金融體系。

*本文原刊《銀行家雜誌》144期經授權轉載;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