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君觀點:沒有金融機構的金融業─DeFi

2021-12-09 05:50

? 人氣

所謂「DeFi」簡單來說,就是把傳統在銀行的借貸搬到區塊鏈上,讓借貸不再需要銀行當中介機構。(圖/Coin Grammar@ flickr)

所謂「DeFi」簡單來說,就是把傳統在銀行的借貸搬到區塊鏈上,讓借貸不再需要銀行當中介機構。(圖/Coin Grammar@ flickr)

DeFi可說是近來加密貨幣領域最熱門的關鍵字之一,也是在公有區塊鏈上,開發出來的金融應用程式。相較於傳統金融服務,DeFi有透明靈活的特性;但隨著DeFi的進展,也會不斷出現法律與監管議題的新挑戰,不可不慎。

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 DeFi)問世迄今時日尚短,目前恐怕還找不到精確的定義。比較籠統的說法,是泛指所有在區塊鏈上執行的金融服務。這些金融服務包括存貸、保險、資產交易等,且隨時間展延而種類越趨多元,共同特點是:理論上不存在交易雙方之外的第三方角色,一切服務流程都憑藉電腦程式碼控管。DeFi存活在傳統金融體系的平行宇宙,整個DeFi生態圈構成了沒有金融機構的金融業。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區塊鏈+智能合約 如虎添翼

話說從頭,DeFi最早的星星之火,是由身世成謎的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點燃的。2009剛開年,金融風暴餘威猶存,中本聰一手打造的比特幣區塊鏈就在春寒料峭中開始運行。這是第一個DeFi的典型案例,首次達成去中心化架構下「價值」的安全交換,創造了一種全新的支付工具,連沒有銀行帳戶的人都可以使用。

2014年,對區塊鏈滿懷夢想與熱情、年方弱冠的加拿大籍俄裔青年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站上中本聰的肩膀。他依據自己前一年撰擬的白皮書,在一群同好的合作支持下創立「以太坊」(Etherum),並且利用也許是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初次代幣發行」(ICO)籌措到發展資金。ICO本身就具有去中心化金融的特質,因為過去新創企業要募集資金,只能依賴創投公司,一般人對新創企業則苦無投資管道,現在ICO卻能讓基於區塊鏈的科技新創業者直接與投資大眾對接。

以太坊與比特幣區塊鏈兩者間最容易辨識的差異之一,就是以太坊可部署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而比特幣區塊鏈沒有這個功能。智能合約是一組電腦化的交易協議,也就是由程式碼以各種條件判斷陳述,直接控制數位資產或業務流程,指示機器在不同情況發生時給予恰當的反應。智能合約概念的提出時間甚早,可以追溯到1994年,也就是布特林出生的那一年,只是一直沒有受到重視。沉寂20年後人們才意識到,區塊鏈搭配智能合約可謂如虎添翼,相得益彰。因為智能合約就是儲存於區塊鏈的應用程式,可讓區塊鏈上自動執行的交易種類更為多樣,交易過程更為透明;而合約程式儲存於區塊鏈,難以竄改,亦可有效提升交易信任度。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