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臺灣新世代西進大出走潮危機的背後

2018-03-07 07:10

? 人氣

最為明顯的現實例證是,由中央政府部會主催,高等教育學院機構全力配合的大小「產學合作」及「科專技轉」,在已然宣示極力推動的過去半個世紀時間,卻看不到具體、有效、有規模、有能見度、可全球化發展的務實成果就可得知。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產學合作」及「科專技轉」方案遲遲產生不了工商產業創新創業熱度原因,主要是,事涉臺灣經濟型態、階段性、可實戰練兵場規模範疇都太小之客觀因素,乃至於在主觀因素上,政府關聯部會,包括最直接關係的經濟部、財政部、勞動部、內政部、教育部、科技部等,所主管業務事項的相關法制化、行政條規事項,所隱含的程序性或實質性瑣碎框限,乃至在過去根本扯不上關係在地行政規制,最近廿幾年來,竟然都已成了阻礙或扼殺了創新創業企圖的緊箍咒與殺手鐗。

凡此等等限制障礙,都足以讓產學合作及科專技轉方案,悉數難以成功成就,更難以期待產學合作及科專技轉方案,可以成為帶動青年創業的火種或火苗。

找幫手倫理的特殊「機構障礙」

另一個臺灣社會價值觀所形成的特殊「機構障礙」是「找幫手倫理」的結構化。事實上「找幫手倫理」,早在過去兩波臺灣型創新創業投資熱潮中,就已經促使臺灣勞動力市場雇用就業層級結構差異化,產生出迥然不同的類型與類態。

「找幫手倫理」在臺灣第一波創新創業大熱潮,產生新世代就業的典型效應是:創新創業者會盡其可能,優先在家庭、家族、親戚、鄰居、同鄉中覓求「幫手」,而且必然會優先以覓求比較自己更年輕、更後輩者為絕對必要前提條件;在這種「找幫手倫理」的潛規則裡,通常不傾向於覓求比自己年長或輩分較高者,以免於肇致當家主事者領導統御及營運指揮調度上,無論是心理的或實質的礙難。

「找幫手倫理」在臺灣第二波創新創業大熱潮,產生新世代就業的典型效應是:創新創業者團隊或階層找幫手,通常會傾向於盡量在同一領域的同期同屆同學,以及比較自己更低兩三屆次同校同學院的學弟妹中覓求,通常不會,也雅不願意從較自己更高屆次的學長學姊中,或較自己更年長半個世代以上的「前輩」中,去「禮聘」或去「拜求」,如此作法所依循的潛規則或者「潛在政策意涵」是,為避免造成現實溝通協調、指揮調度、領導統御,或技術研發抉擇拍板決策困難。

「祇要小確幸」的自我求敗社會

在這樣子「找幫手倫理」的先驗潛規則籠罩下,造成了臺灣青年世代就業市場,精確的說是,過去這25年歷程中,凡每一個十年新世代的青年人,在覓求工作機會時,幾乎無一不深深受到這種「找幫手倫理」潛規則的制約、壓縮或排擠。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