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穎杰觀點:天與地─初探2021年的能源公投政治

2021-11-12 07:00

? 人氣

作者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圖為核四廠。(資料照,吳逸驊攝)

作者認為,按照目前的趨勢,似乎可以論斷核四已死,無論技術面、財務面、環境面或政治面,多數人都難以接受核四風險。奉勸政府不必隨國民黨起舞。圖為核四廠。(資料照,吳逸驊攝)

之前的三篇文章(參見123),在下已經簡介能源政策的五個面向,並解釋核電產業不相容於民主治理以及綠色能源經濟的邏輯。本文延續之前的理路,檢視本次核四公投與大潭三接公投正反方的論述,為方便起見,本文中的正方指贊成興(續)建,反方指反對興建。 

[啟動LINE推播] 每日重大新聞通知

先以核四來說,本次公投贊成核四的論述無甚新意,基本上仍維持李登輝時代以來恐嚇缺電跟空污的論調。其背後的思維,仍然是鼓吹未來高度用電成長不可或缺,認為非要無止盡配合廠商,擴張電力供應才是國家發展應該有的方向。但對於核電產業的治理困難、複雜的國際核電政治糾葛、缺乏民眾參與、環境汙染、高昂的成本以及治理風險,擁核方依然視若無睹,也難怪國民黨籍政治人物陸續跳船切割核四議題。最現實的問題在於,到今天為止,沒有看到任何一個縣市政府,主動依法申請接受現有的核廢料。由此觀之,台灣主流民意早已做出廢核決定。更別提,歸根究柢,核四當年的環評是行政機關強行輾壓通過。1991年10月12日,尤清、張國龍、鄭欽龍、王榮德與林俊義等五位核四環境影響評估委員會成員發表聲明指出,審查報告完全由原委會自行撰寫,期間未經環境影響評估委員討論,審查結果亦未經環評委員確認,因此他們不承認環評報告的合法性。

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在大潭三接議題辯論上,民進黨政府的思考層次跟其反核論述落差甚多。首先,環評行政程序上的操弄、錯誤至今未見補救,對於其他的減碳政策手段也避而不談(碳封存、空污防治設備、儲能等等的精進),而只是一味拋出沒有大潭三接,將會增加500萬噸燃煤使用。但政府沒說的是,每年500萬噸燃煤,按2016-2020年資料,500萬噸大約是每年發電用燃煤的10%。考慮其他部門的空污,500萬噸燃煤貢獻全國空污粗估大概3%以下而已,更別提未來還有碳封存技術可以精進減碳與空污。至於500萬噸燃煤對人體健康影響又更低,因為影響人體的空污主要來自工廠跟交通。

蔡俊鴻強調電廠的煙會往上衝到1公里以上,風一吹就往外擴散,影響範圍很大,因此污染物濃度到了地面會驟降.相較之下汽機車的排氣污染就在人多的地區「一般人在都會地區呼吸到的污染物,可能只有1%來自發電廠,但有7、8成都是車輛來的」

2019年《交通污染排放量推估與污染熱點分析》一文中,針對交通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危害的影響彙整國內外研究發現,英國醫學雜誌研究顯示,居住於主要幹道50公尺內者,發生冠狀動脈硬化的機率較居住於200公尺外者高出63%,主因即為汽機車排放的細懸浮微粒會影響人體心肺功能,增加罹癌風險;而國內中研院龍世俊教授更指出,臺灣絕大多數人口生活皆位於道路周邊200公尺內,屬「潛在高交通暴險社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